第十五回 老丞相一怒害人情性惡 小書生兩番登第姓名香
詞曰:
孤寒措大,草茅一介,安敢望三臺?不幸相逢,偶然觸怒,性命任安排。誰知天子重英才,平步上金階,再思往事,重追舊恨,方悔不應該。
右調《少年遊》
話說蒯閣老見長孫肖少年清俊,又說話錚錚不屈,又見他口稱書生,不知真假,遂口出一對,考他道:“祭地誤用狗,盡知斷送小畜生。”
長孫肖聽瞭,也不假思索,竟應聲答對道:“郊天不識牛,隻道殺死老乘象。”
蒯閣老聽見竟是罵他,不覺勃然大怒道:“這樣不知死活的奴才,還留他則甚,快送到縣裡去,吩咐知縣打死瞭罷。”長孫肖還要分辯,早被眾傢人橫拖直扯,扯出瞭察院,竟送到縣裡。正值知縣坐堂,眾傢人便不管好歹,竟帶著長孫肖一齊擁上堂來,稟說道:“這光棍少年無知,狂言亂語挺撞瞭傢老爺,故此傢老吩咐送到大爺這裡來,求大爺登時處死。”原來這錢塘縣知縣,姓王,是山西人。為人最是耿直。已知道蒯閣老使勢驕橫,又看見長孫肖,年青人秀,恐當堂審問不便周旋,因對眾傢人說道:“本縣因有些朝延的急務要緊,這光棍且鎖在此,容少時處死瞭,親來回復太師爺。列位請先回,不消在此守候瞭。”眾傢人見知縣應承處死,俱歡歡喜喜去瞭。 知縣然後喚長孫肖問道:“你是甚麼人,為甚事觸怒瞭蒯閣老?”長孫肖道:“晚生長孫肖,原系北直隸滄州人,因隨父南任青田,不幸父死在青田任上,宦囊微薄,不能還鄉,遂母子流落於此十年餘矣。近蒙管侍郎憐才,先延居於西席,後接引於東床。自愧貧寒,難於親近,欲歸圖寸進庶於瑟瑟有光。昨道過西湖,見湖山秀美,因取出管小姐與卜小姐答聘二詩,欲與之比較。正賞玩時,忽撞見蒯傢三個惡仆來劈手奪去,口稱夫人、小姐要看,看過即還。昨候瞭一日,竟無蹤影。今不得已,隻得跟尋到察院去取討,不期一班惡仆如狼似虎,詩不肯還,轉將我長孫肖打得如此狼狽。正打未已,忽又值蒯公自出,我隻道大臣度量,休休有容,誰知比惡仆更甚。又疑我未曾讀書,出對考我。長孫肖一時耐不定,對瞭一對,微微傷他,觸犯他怒,故送到老父母臺前,欲痛加懲罰,以快其驕橫之心。今既到此,死生惟命。”
王知縣聽罷,因問得他出甚對,你對甚句,就至觸犯?長孫肖遂將前對述瞭一遍。王知縣聽瞭,不禁大笑道:“罵得他好。但他要處死你,我若輕輕放你,他定然不服,又要送到別衙門去。若要責罰你一番,看你一個瘦弱書生,如何當得起。我如今有處瞭,目今鄉試不遠,你既要歸圖寸進,我如今就出文書,差兩名長解,隻說重責過,礙在地方生事,竟解回籍去瞭,他自然罷瞭。”長孫肖聽瞭道:“若蒙如此則感恩無盡。”
王知縣遂一面叫書吏出文書,又一面差兩個長解,吩咐道:“這長孫肖是讀書人,隻因挺觸瞭蒯相公,我故解他回去,以避其鋒。原非有罪,你須沿路好生看覷。”又叫庫上取瞭三兩銀子,賞他道:“回來再賞。”長孫肖見縣尊如此用情,再三拜謝。王知縣又吩咐道:“速速出城,不可又被蒯傢傢人看見。”正是:
不思作惡多遭害,
但略施仁便受恩。
試看為官治天下,幾人惕惕念民冤?
王知知縣既遣長差,解瞭長孫肖出城。隨即自到察院來,回復蒯閣老道:“目今按臺將到省,不申文而處死,恐屬不便。蒙太師發下光棍長孫肖,已重責四十,遣解役解還原籍矣,特來報命。”
蒯閣老見說,責過解還原籍,也就罷瞭不題。再說長孫肖,原要還鄉,因+遇此一難,幾乎不保。幸虧王知縣,既仁且智,遂將計就計,解回原籍,可謂不幸之幸。但失去二詩,未免得漠然而無可奈何,隻得同著兩個長解,竟望滄州而來。
不月餘到瞭滄州,長解與長孫肖同到州中,將錢塘縣的解文投瞭。知州看瞭,因問長孫肖道:“來文上稱你無罪,隻為挺撞蒯閣下幾句言語,為何就解回籍?”長孫肖道:“此乃錢塘王父母用情之處。王父母因知治民原要回籍就試,故借此周旋,又可泄蒯相公之忿。”知州聽瞭道:“原來如此。”因取收管,發放來差去瞭。然後又問長孫肖道:“我見你年甚青,人物也甚聰俊,既久住南方,想文字或有可觀。但隻是你來遲瞭,本州已經考過,案已送瞭,不能復考,卻如之何?”長孫肖道:“宗師考過正案,少不得還要大收一場。既正案趕不及,隻好大收,去圖僥幸瞭。”知州道:“大收雖有一場,隻恐煩難。”長孫肖道:“大收畏煩難,鄉會兩場,便不消指望瞭。“知州聽瞭大喜道:“賢契有此大志大才,佇目以望與本州爭光。”長孫肖謝瞭出來,找還舊傢。過瞭兩日,宗師正案發過,果然又出牌大收,長孫肖方收拾去赴考。
這日考的足有千人,宗師見赴考人多,而所取不過數人。若題目容易,人盡完篇,則難為去取。因出瞭三篇著的篇經,一篇論,一篇策,共七個大題目,要難倒這些童生。這些童生果然被他難倒。到晚查卷,隻得三十三個完篇。其餘不過一篇、兩篇。到瞭五篇,便是最多的瞭。宗師細細檢閱,這三十三卷雖然完瞭,平平無奇者多,惟有一卷,名理淵深,雄才大縱。出之裕如而不窮,測之淵然而自足。宗師得瞭,大喜道:“不意遺童中有此美才。雖一總取瞭五卷,惟此一卷,遂取做特等第一。”附送觀場拆號看時,卻正是滄州長孫肖。
報到滄州,長孫肖倒喜的有限,早把個知州喜得如狂。就著人請長孫肖來衙中,大加稱賞道:“賢契前日之言,猶不敢信。今日看來,可謂有志者事竟成矣。今秋折桂,不察可知。“遂殷勤饋贈,不一而足。長孫肖再三辭謝。
到瞭秋闈,真是文齊、福齊,早不知不覺又中瞭北榜的第一人。此時管侍郎封王尚未回來,無人替他歡喜。卜尚書又不知兒子替他擔憂。惟有蒯閣老此時到京已久,見報北榜解元叫做長孫肖,影影覺此名甚熟。再三細想,方想起:“前日在杭州,做對句觸怒我,我送在錢塘縣,要處死他的那個光棍,叫做長孫肖。”又想道:“彼時他自稱書生,並不曾說是生員。今日為何就能中舉?莫非另是一個。但前日那光棍長孫肖,解回原籍,卻正是滄州。今這中解元的長孫肖,卻又正是滄州。難道滄州一時就有兩個長孫肖?莫非恰恰是他?”心中躊躇不定,因喚前日跟在杭州眾傢人,去查訪新科解元,可否就是前日在杭州打的那個光棍。
眾傢人去查訪瞭,來回復道:“這解元正是前日那個光棍,一毫也不差。”蒯閣老聽瞭,暗想道:“他若隻做解元還隻有限,一時也奈何我不得。倘然又中瞭甲科,況他年紀小小的選瞭,兩衙門說長道短,未免要受他的累,除非托座師不要中他才妙。”
算計定瞭,捱到春闈將近,查知今年主闈,例該陳相公為正主考,王相公為副主考。陳相公與他甚然相知,王相公與他不甚相合。因此,隻得再三再回托那陳相公,以為正考做主,王相公料難違拗。不期到瞭入場,吩咐各房師取的卷子,都送瞭入來,與大座師分閱裁定。不期長孫肖的卷子,恰恰落在副主考王相公手裡。這王相公為人正直,絕不受人請托,又認得文字,隻是喜飲兩杯酒兒。這日看到長孫肖的卷子,文字甚是得意,看一篇,吃一大杯,看完七篇,吃瞭七大杯。卻又重新看起,重新吃起,心下以為會元定於此矣,就要呈出來與正主考看。因又想,會元卷子,從來是正主考定,我若呈出早瞭,正主考未免不悅。且留起,待他撿不出好卷子,然後取出,便自然服瞭。因拿著卷子,賞瞭又吃,吃瞭又賞,不覺醉瞭,遂攜著卷子到床上去睡。睡沉瞭將卷子落在枕後,全然不知,及至醒來,竟忘記瞭,又看別卷不題。
卻說正主考陳相公,受瞭蒯相公之托,要撿去長孫肖的卷子,撿來撿去,再尋不出,隻得又走到副主考這邊來尋。尋來尋去,總尋不見。心下疑其不曾完場,隻得罷瞭。及公眾撿完,大主考陳相公已定瞭一卷。副主考王相公看瞭,殊不中意。方想起曾選瞭一卷,十分精妙的元卷,放在哪裡,一時再尋不著。隻尋到床頭間,方才尋著。再細看看,果然精妙異常,不勝之喜。因拿出來與陳相公並房師看道:“這方才算得元卷,可以服人。”
陳相公接瞭一看,見言言錦繡,字字珠璣,也自歡喜。及查瞭字號,方知恰正是長孫肖的,因受瞭蒯相公之托,如何可取他。又不便說出是受瞭蒯相公之托,隻得推說道:“這卷文字雖做得有些警拔之處,卻欠大雅,恐取不得。”王相公聽瞭,便忿忿不平道:“此卷文字做得出經入史,大雅極矣。若說不大雅,請另尋一卷大雅的來比比。此卷若說取不得,則三百卷,無一卷可取矣!”陳相公道:“文章公器,豈可私爭?”王相公聽瞭,益發忿道:“既蒙天子詔旨主場一番,也要取幾個真正才子,也要取幾篇傳世文章,方於科制無愧。佳者不取,取者不佳,又何貴乎主考哉!今略略一言,反謂私爭,豈不爭而任意私行反謂公乎?此卷,陳老閣下既說不可取,本閣又安敢爭以為可取。但留此卷,明日到禦前請旨儒臣,三百卷子較較優劣,則孰公孰私自可辨矣。”
陳相公見王相公認起真來,恐怕惹事,因笑說道:“本閣不過一時不言,有不到處,老閣下不妨見教。為何說此客話,傷瞭同寅和氣。”眾房師齊打一躬道:“陳太師之言,最為通情,求王太師和衷相侍,勿生他議。會元之卷既照例,陳太師所取之卷定瞭,則王太師所取此卷,列在第二,其餘循序而鎮,再無說矣。”王相公見陳相公自認不是,又見眾房師和解,便也不復再言。
到瞭放榜這日,果然,長孫肖中在第二,在他人看瞭,也遂不覺。惟有蒯閣老,得知甚是驚訝。因自恩道:“我前日已再三托瞭大主考,教不要中他,不知為何又中瞭,且又中得甚高。”因差人細細打聽,方曉得是副主考王相公作梗之故。既中瞭,無法奈何。隻得叫出眾傢人來,查瞭道:“前日在西湖上,是誰搶奪長孫肖的詩箋?致我凌辱他一場,結成冤仇。”你也推不知,我也推不知,隻等到要動刑拷打,方招出三人來,道:“兩張詩箋,又不是金銀,小的們搶他的做甚?實是夫人、小姐遊湖時,隔簾看見,說是女子的詩,叫小的們去借他的來看一看,就許還他。不期夫人、小姐看得中意,留瞭不還,叫小的們沒法,他來討時,故此隻得胡賴。”蒯閣老又問道:“這兩幅詩箋,如今卻實在哪裡?三傢人道:”如今實在夫人、小姐處。 蒯閣老聽瞭,隻得走入內裡,叫瞭權充夫人的侍妾來,問道:“這詩箋乃他人之物,一個女子也不該借瞭來看。就看瞭,也該還人,如何竟掯勒在身邊不還他?”侍妾道:“自借瞭來看,傢人並未曾來討。隻說詩箋不值甚麼,故丟下瞭,誰袗勒他的。”蒯閣老道:“還不快取出來。”侍妾忙忙取瞭出來,雙手遞與蒯閣老。蒯閣老因想道:“這長孫肖,他前日受瞭我許多凌辱。我今日若親送還他,他未免要裝腔作勢。他既是王閣下得意的門生,我隻央王閣下送還他,他自然不敢多講瞭。”
算計已定,次日恰好在閣下會見王閣老,將前事細細對王閣老說瞭,就煩他送還詩箋,消釋前恨。王閣老聽瞭,應允道:“這個容易。”遂收瞭詩箋,出閣門回到府中,叫長班請長孫肖來,與他說道:“敝同寅蒯老先生,今日在閣下會著,特托我與賢契說一個人情。他說前進京時,曾在杭州遇見賢契取討詩箋,他一時不知就理,又在倉卒之間識賢契不深,故多得罪。今見賢契高奪巍科,方悔從前孟浪,故再三拷打傢人,追究出原詩,托老夫送還,欲求賢契推薄面,將前愆盡釋,不知賢契肯用情否?”
原來長孫肖自從失去二詩,雖在歡忻之際,亦屈屈不樂。今雖中瞭一個進士,然品級相懸,怎敢與宰相作對。正要打帳在殿試後。慢慢求座師去取討。今見蒯閣老,轉央座師送來,不勝之喜。因忙接瞭,連連打躬稱謝道:“當時借去詩箋,蒯太師原不與知。就是後來送縣究治,皆門生狂言觸怒,自作之孽,實非蒯老太師作過情之舉。門生正打帳殿試之後,求老恩師轉懇,怎反先蒙賜還,真天高地厚之情也,容當重謝。”王相公因而問起道:“這兩首詠玉支璣的詩,是誰傢閨秀所作?怎做得這等風流?”長孫肖因將詩箋,指示與王相公道:“此一首,是管侍郎閨秀,管彤秀所作。因與門生有婚姻之約,門生以玉支璣為聘,故作此答聘。”王相公道:“題得此詩,閨閣風流已占盡矣。為何又有此作?此作又是誰傢女子所作?”長孫肖道:“此作傳來,雖說是卜尚書傢小姐所作,實實連門生也不知真假。”王相公道:“此又是為何?”長孫肖道:“管小姐這頭婚姻,原系卜尚書之子,卜成仁所求。隻因管小姐訪知卜公子無文,不願嫁他,故出瞭三個難題目,要卜公子做詩。卜公子自做不出,轉要門生做瞭,故管侍郎隻論詩,不論人,轉將這段婚姻許瞭門生,故門生愈觸卜公子之怒。然他畏管侍郎官尊。敢怒而不敢言。後乘管侍郎遠出封王,遂再三與門生訂交,欲以其妹嫁與門生,要門生斷瞭管氏之婚。門生辭以受瞭管氏玉支璣答聘之詩。他遂令其妹也做瞭一首玉支璣答聘的詩,來與門生,即此詩是也。若論此詩,實與管小姐所作不相上下,然不知是真是假,故至今懷疑未決。“王相公聽瞭,大喜道:“原來此二詩關乎兩段婚姻,怪不得賢契著急。今喜歸趙,待殿試後,請旨歸娶何如?”隻因這一歸娶,有分教:非死非生,是一是兩。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