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梁傢母誤植隔墻花  賴氏子權冒連枝秀

第二卷 梁傢母誤植隔墻花 賴氏子權冒連枝秀

詩曰:

移花接木總來癡,到底螟蛉不是兒。

三寸熱腸徒費盡,作成他姓得便宜。

卻說瑩波姻事高不成,低不就。也是他命裡合該中表為婚,梁傢的表兄既不願以之為妻,恰好又遇著一個中表弟兄來與他作配。你道那中表兄弟是誰?原來,梁夫人竇氏還有一姊一妹,姐姐嫁與河東武官薛振威,生一子,名喚尚文,長梁生四歲。妹子嫁與本州富戶賴君遠,亦生一子,名喚本初,長梁生五歲。這兩個都是梁生的兩姨兄弟。那薛傢乃薛仁貴之後,世襲武爵。薛振威現為興安守將,傢眷都在任所。那賴傢卻就住在本州,不比薛傢隔遠,因此與梁傢往來稍密。不想賴君遠初時殷富,後來傢事漸漸凋零。不幾年間,田房賣盡,夫婦又相繼而亡,遺下孤子賴本初沒處安身,隻得去投奔一個族叔賴二老。那賴二老是個做手藝的窮漢,傢中那裡添得起人口?況賴君遠當初興頭時,未必照顧著這窮族弟,今日怎肯白白的養那侄兒?意欲教他也學手藝。賴本初又道自己舊曾讀書,不肯把手藝來學。賴二老想道:“他既不肯學手藝,我又養他不起,須打發他去別處安身才好。因想起梁孝廉的夫人是他母姨,何不竟送他到梁傢去,要他母姨收養?”籌計已定,次日,便先到梁傢來,央喚管門的老蒼頭梁忠將此意傳達。夫人竇氏念姊妹之情,即把這話與丈夫商量。梁孝廉道:“我孩兒正少個伴讀,他既有志讀書,收他為子,與孩兒作伴也好。況扶植孤窮也是好事。”竇氏聽瞭大喜,便擇瞭吉日,著人往賴二老處接取賴本初到傢。先令沐浴更衣,然後引入中堂拜見,認為義子。賴本初甚喜,即稱姨夫為父,母姨為母,表弟為弟。竇氏並喚瑩波出來,一發都相見過瞭。隨命賴本初和梁生作伴讀書。此時,賴本初的遭際恰與瑩波一般。正是:

並似失林飛鳥,同為涸轍窮魚。

一從父命倚托,一向母黨依棲。

過瞭幾時,梁孝廉見賴本初外貌恂恂,像個讀書人,又執禮甚恭,小心謹慎,因到有幾分憐愛他。竇氏探知其意,便與梁孝廉商議道:“賴傢外甥,我收他為假子,不如贅他為養婿。現今瑩波姻事未就,何不便把來配與他?”梁孝廉沉吟道:“此言亦是,但我還要看他文才何如,若果可以上進,庶不誤瞭瑩波終身,房傢姊丈方可瞑目於地下。”兩口兒正商議間,隻見管門的老蒼頭梁忠拿著個帖兒來稟道:“河東薛爺的公子從興安遊學到此,特來拜謁。”梁孝廉接過帖來看時,上寫著愚甥薛尚文名字。便笑對竇氏道:“又是一個外甥來瞭。”隨即出廳迎接。那薛尚文登堂敘禮罷,即請母姨拜見。竇氏出來相見瞭,一同坐下,各各動問起居畢。竇氏道:“賢甥多年不見,且喜長成得這一表人材。”梁孝廉道:“老夫與賢喬梓,隻因天各一方,遂致音問遼闊,今承賢甥枉顧,深慰渴懷。”薛尚文道:“傢君蔭襲世爵,遠鎮興安,山川迢隔,親故之間多失候問,今愚甥不才,不敢貪承世蔭,竊欲棄武就文。久聞表弟用之的才名,如雷貫耳,因奉父母之命,遊學至此。若得親講席,與用之表弟朝夕切磋,即是愚甥萬千之幸瞭。”梁孝廉道:“至親之間,同學相資,是彼此有益的事,且前日賴傢外甥因父母俱故,亦相依在舍,今吾甥遠來,吾兒不至獨居寡保矣。”便叫傢童書房中請兩位相公出來,說:“河東薛相公到瞭。”二人聞之,急急整衣而出。彼此各道契闊。竇氏分付廚房中備酒接風。至親五人歡敘至更深而歇。

自此,薛尚文與賴本初在東廂房下榻,與用之同堂學藝。正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有客戾止一薰一蕕。梁孝廉原是個宿儒,待那兩甥一視同仁,毫無分別。那知薛、賴兩人讀書則同,性情卻異。這薛尚文是個坦白無私、剛腸疾惡的人。這賴本初雖外貌溫雅,此中卻甚是曖昧。一日,梁生讀書之暇,取出自己平日著作及前所譯璇璣圖詩句,與兩個表兄看,兩個各贊誦瞭一番。梁生又說起所藏半錦,兩個求來一看。梁生隨即取出,又各賞鑒瞭一番。賴本初便道:“璇璣圖向為宮中珍秘,後散失在外,尋求未獲,今賢弟所藏,雖隻半幅,然片錦隻字,無非至寶。近聞內相楊復恭懸重賞購求此圖,吾想楊公權勢赫奕,正在一人之下,賢弟何不把這半錦獻與楊公,到可取得一套富貴。”梁生未及回言,隻見薛尚文正色厲聲道:“賴表兄何出此語?楊復恭欺君罔上,罪不容誅,我恨不即斬此賊。讀書人要明邪正,爾今在未進身之時,便勸人阿附權關,他日作事可知矣。”賴本初被他搶白瞭這幾句,羞得滿面通紅,無言可對,但支吾道:“我是說一聲兒耍,如何便認真。”梁生笑道:“弟固知兄戲言耳!吾輩豈貪慕富貴,趨炎附勢者乎?”賴本初羞慚無地。正是:

一正一邪,閑日便見。

後日所為,於斯伏線。

自此,賴本初深怪薛尚文,薛尚文又深鄙賴本初,兩下都面和心不和。梁生明知二人志行優劣不同,然隻是一般相待。兩個把文字來請教他,他隻一樣從直批閱。文中有不妙處,即直筆塗抹。賴本初卻偏有心私,把文中塗抹處暗地求梁生改好,另自謄出,送與梁孝廉看。薛尚文卻隻將原筆呈覽。梁孝廉看瞭,隻道賴傢外甥所作勝過薛傢外甥。一日,梁生批閱薛尚文的文字,也替他隨筆增刪改竄停當。薛尚文大喜,隨即錄出。才錄完,恰好梁孝廉遣人到來,討文字看。薛尚文便把錄出的送去。梁孝廉也便贊賞說道:“此文大勝於前。”賴本初聞知,十分妒忌,心生一計,要暗算他。原來,賴本初奸猾,凡求梁生改過的文字,另自謄出之後,即將原頁焚燒滅跡。薛尚文卻是無心人,竟把梁生所改的原頁撇在案上,不曾收拾,卻被賴本初偷藏過瞭。等梁孝廉到書館來時,故意把來安放手頭,使梁孝廉看見。梁孝廉見瞭,默然不語,密喚梁生去埋怨道:“你如何替薛傢表兄私改文字來騙我。”梁生見父親埋怨,他更不敢說出賴表兄文字也常替他改過的話。梁孝廉一發信定,薛尚文的文字不及賴本初。正是:

直道終為枉道算,無心卻被有心欺。

一日,竇氏又對丈夫提起瑩波的姻事,梁孝廉道:“我向欲於兩甥之內,擇一以配之。今看起來,畢竟賴傢外甥的文才勝,可與瑩波作配。”竇氏笑道:“莫說賴傢外甥的文才勝, 縱使兩甥的文才一般, 畢竟是賴傢外甥相宜。”梁孝廉道:“這卻為何?”竇氏道:“薛甥是貴傢子弟,少甚門當戶對的姻事?賴傢外甥是無父無母依棲在人傢的,急切沒人肯把女兒嫁他。我和你雪中送炭。可不強似錦上添花?”梁孝廉點頭道:“說的是。”兩個主意定瞭,便教身邊一個養娘張嫗把這話傳與賴本初知道。賴本初喜出望外,從此改稱假父為嶽父,假母為嶽母。正是:

不須媒妁,不須行聘。

百年大事,一言為定。

賴本初既做瞭養婿,便分外親熱,不像薛尚文客氣,相形之下漸覺薛尚文疏遠瞭。薛尚文想道:“小賴的文才未必強似我,卻被他用詐謀賺瞭這頭親事。”心中甚是不平。一日,出外散步而歸,隻見小廝愛童在廊下煎茶,口中喃喃吶吶的怨說賴官人不好。薛尚文喚問其故。愛童道:“賴官人常哄我到後書房去,弄我的臀,弄得我好不自在。”薛尚文大笑道:“原來,他外面假老實,卻這般沒正經。”愛童道:“他不但弄我的臀,連裡面張養娘的臀也被他弄過。”薛尚文聽說,一發疑怪,因細問其事。愛童道:“前夜我起來出恭,不知書房門怎地開著,因走到門邊看時,月光下,隻見張養娘像馬一般的爬在地上,裙褲都褪在一邊,露出臀兒。賴官人立著在那裡弄,被我看見瞭。他兩個吃瞭一驚,再三叮囑我,教我不要說,賴官人還許把錢與我。如今,錢不見他的,卻又要哄我到後書房去做甚勾當,好不識羞。”薛尚文聽瞭,拍手笑道:“那張養娘不就是常出來的這老嫗麼,我看他年紀也有四十多歲瞭,怎還恁般風流。”愛童道:“他人老,性不老哩!”薛尚文呵呵大笑,便做下四句七言俚詩道:

老娘偷約小冤傢,潛向書齋作馬爬。

童子不知背水陣,對人錯說後庭花。

又做四句五言俚詩單嘲賴本初道:

老賴真無賴,色膽天來大。

男女一齊來,老少都相愛。

薛尚文將這俚詩寫在一幅紙上,正在那裡笑。不期梁生走來,見瞭問知其事,失驚道:“不想賴兄做出這等沒正經的勾當。然此醜事不可外揚,吾兄還須隱人之短,切勿宣露。”薛尚文應諾。過瞭一日,梁生另尋別事,教母親把這張養娘打發瞭去,連愛童也尋別事打發去瞭。另撥一個傢人管瞭門,換老蒼頭梁忠來書房伏侍。處置停當,把這些醜話都隱過,並不向父母面前說破,就在賴本初面前也略不起。正是:

少年老成,十分涵養。

處置得宜,汪洋度量。

薛尚文見梁生恁般處置,又忠厚,又老成,十分敬服。梁生又想:“表妹瑩波既已長成,何不早與賴兄婢娘,省得這頑皮又做出甚事來。”正要將此意對母親說,不想梁孝廉忽然害瞭痰癥,中風跌到,扶到床上,動彈不得。慌得竇氏連忙請醫調治。梁生衣不解帶,侍奉湯藥。過瞭數日,病勢方稍緩,梁生乘間進言道:“瑩波表妹既許瞭賴表兄,何不便與他成親?父親病勢得此喜事一沖,或者就好瞭。”竇氏便對丈夫說道:“孩兒所言甚為有理。常言道:‘一喜免三災。’今沒有孩兒的親事來沖喜,且把他兩個來沖一沖,有何不可?”梁孝廉點頭依允。竇氏便擇個吉日,為賴本初畢姻。且喜瑩波與賴本初夫婦甚是相得。薛尚文見賴本初成瞭親,又做下一首《黃鶯兒曲》嘲他道:

舅子是恩人,把新娘早作成。被中摟抱花枝嫩,養娘老陰,小廝後庭,從前殺火權支應。到如今,飽須擇食,切莫亂偷情。

賴本初曉得薛尚文嘲他,十分惱怒,然笑罵由他笑罵,老婆自我得之。

光陰迅速,畢姻之後,不覺又過月餘。時當試士之年,太守柳公出示考校儒童,賴本初報名應考。他一向已改姓梁,今卻又使個見識,改名梓材,與梁棟材名字一例排行。薛尚文見賴本初赴考,便也要去考。賴本初道:“兄不是本州人,恐有人攻冒籍,深為不便。”薛尚文笑道:“小弟不該冒籍,兄也不該冒姓瞭,我在此遊學,就在此附試,若有攻冒籍的,即煩梁傢表弟去對柳公說瞭,也不妨事。”梁生道:“共稟車書,何雲冒籍?兄竟放心去考,倘有人說長道短,都在小弟身上。”薛尚文大喜,隨即也去報瞭名,候期考試。看官,聽說從來冒籍之禁最嚴,然昔人曾有一篇文字,極辨冒籍之不必禁,卻也說得甚是有理。其文曰:

既同車書,寧分畛域,夫何考試,獨禁冒籍?如以籍限,謂冒宜斥,則宣尼魯產,易為之荊齊而適宋陳;孟子鄒人,曷為遊大梁而入即墨?楚材易以為晉用,李斯易以諫逐客?蘇秦易以取六國之印,馬援易以邀二帝之側?百裡生於虞,曷以相秦穆之邦;樂毅舉於趙,曷以盡燕昭之策?若雲南人歸南,北人歸北,宜從秦檜之言;將毋莫非王土,莫非王臣,難解咸丘之惑。願得恩綸之下頒,特舉此禁而開釋。

薛賴二人等到試期,一同進考。柳公坐在堂上,親自點名給卷。點至梁梓材名字,把賴本初仔細看瞭一看,便問道:“本州學士梁棟材可是你弟兄麼?”賴本初忙跪應道:“正是梓材之弟。”柳公道:“我一向不聞他有兄,你可是他嫡兄麼?”賴本初便扯謊道:“梓材正是他嫡兄,向因遊學在外,故未及與弟子同叩臺端。”柳公聽說,遂將朱筆在他卷面上點瞭一點,記著瞭。正是:

說人冒籍,自卻冒姓。既將姓冒,又將名混。隻求龍目垂青,權把雁行廝認。

賴本初考畢回來,對梁生道:“今早柳公點名時,問及賢弟,我已說是嫡弟瞭,乞賢弟權認我做嫡兄,寫個揭帖去薦一薦,方使我言不虛。”梁生欣然道:“我將薛、賴二兄都薦去便瞭。”賴本初見說二人同薦便不言語,次日,梁生取過揭帖來開寫道:

治下本州沐恩門生梁棟材稟為懇恩作養事,

計開儒童二兄:

薛尚文,系表兄。

梁梓材,系嫡兄。

薛尚文見瞭拱手稱謝。賴本初心裡卻好生不然,想道:“怎到把小薛開在前面?”沉吟瞭半晌, 便問道: “這揭帖還是賢弟面致柳公,還是遣人去投?”梁生道:“父親病勢雖稍緩,尚未能起床,小弟不敢暫離左右,隻遣梁忠去投瞭罷。”隨即喚梁忠來,把揭帖封好付與,教速去投遞。分付畢,自進裡面侍奉湯藥去瞭。梁忠看著賴本初道: “衙門投揭有常例, 使用約費兩,方卻怎麼處?”薛尚文便道:“此小費我當任之。”即取銀一兩付與梁忠收瞭。梁忠恰待出門,賴本初道:“衙門裡有個書吏,是我舊相識,我今同你到州前去尋他。若尋著瞭,央他把揭帖投遞,一發熟便。”梁忠道:“如此甚好。”便隨著賴本初同到州衙前來。賴本初假意尋瞭一會,說道:“怎不見他,想必有公務在衙裡承值,少不得就出來,須索等他一等。”因對梁忠道:“你不必在此久等瞭,老相公臥病在床,恐有使令,你可先歸。這揭帖我自尋著那相識的書吏,央他投瞭罷。”梁忠見說,便把書與銀都交付賴本初,先自回傢去瞭。賴本初哄得梁忠,轉身徑到州前一個紙鋪裡,另換個揭帖,把薛尚文名字除去,單開一個梁梓材名字,去向衙門投下。正是:

如鬼如蜮,奸謀叵測。

任賢之人,到被空出。

看官,聽說唐時制度沒有學臣,凡秀才科舉都是郡守舉報,儒童入泮亦是郡守考選。柳公久任襄州,已曾將梁生舉報兩次科舉,隻因梁孝廉以其年幼,不肯教他去。梁生又道父親年老,不忍遠離,為此,兩次都不曾進京應試。柳公見他不以功名易其孝思,愈加敬重。如今他開薦的儒童,那有不聽之理?況前日點名給卷時,已曾留心梁梓材名字,今又見瞭揭帖,便把他高高的取瞭。報喜的報到梁傢,賴本初十分歡喜。薛尚文竟落孫山之外,甚是掃興。梁孝廉隻道兩甥同列薦犢,卻一取一不取,還信是畢竟賴傢外甥的文字好。次日,梁生免不得率領賴本初去回謝柳公。隻見州衙前已懸掛白牌一面,上寫道:

正堂柳、示諭營門員役:凡一應謝考新生,止收名揭,俱免參謁。

梁生見瞭,遂將梁梓材名揭與自己的謝揭都遞與門官。門官見瞭梁生,便道:“今早老爺分付,若梁相公來,要面見的。”梁生聽說,便教賴本初先回門官,一面入內通報。柳公傳命,請入後堂相見。梁生見瞭柳公,先謝瞭他,然後從容言及表兄薛尚文曾求提拔,未蒙收錄。柳公驚訝道:“前日賢契揭上止開得令兄,那姓薛的從未見教。”梁生心中疑惑,唯唯而別。出瞭州衙門,便喚梁忠問道:“前日薦揭可是你親來投遞的?”梁忠道:“前日賴官人同老奴來要尋什麼相知的書吏,托他去投,因一時尋不見,打發老奴先回,他自己去投遞的。”梁生聞言,已猜是賴本初偷換瞭原揭,便教梁忠:“你去問那衙裡柬房書吏,說我前日薦揭上開寫的儒童是一名,是兩名,問明白瞭,快來回報。”梁忠領命去瞭。梁生回到傢中,把柳公所言詢問賴本初。賴本初支吾道:“貴人善忘,想必柳公失記瞭。”薛尚文便道:“吾聞柳公極是精明,如何會失記?”賴本初又轉口道:“秀才人情聽瞭一名,已為破格,如何聽得兩名?柳公不好直言回覆,故作此權變之詞耳。”薛尚文隻是搖頭道:“這事有些蹺蹊。”梁生道:“不須疑慮,我已遣梁忠到柬房去查問瞭,少不得有個明白。”

言未畢,梁忠已回。薛尚文忙問道:“你到柬房去,可曾查明麼?”梁忠道:“柬房吏人說:‘柳爺發案時,先把真才取足瞭,然後將要聽的薦書逐一查對姓名,填寫在案。你傢梁相公薦揭上止開得嫡兄梁某,並無別個。’老奴因想:此揭是賴官人當日親自投的,豈有差池?還隻怕柬房所言未實。那吏房見老奴遲疑不信,便道:‘原揭現在,你若不信,我把與你看。’老奴看那揭上時,果然隻有一名,並沒有薛官人名字在上,這不知是甚緣故。”薛尚文聽瞭勃然大怒,指著賴本初罵道:“你這奸險小人,弄得好手腳。” 賴本初漲紅瞭臉,強辨道:“我當日原托一個熟識的書吏去投遞,或者是他弄的手腳,你如何便惡口罵我?”薛尚文嚷道:“還要胡說!不是你弄的手腳,是誰?你道我惡口罵你,我若不看姨夫、母姨與表弟的面,今日便打你一個臭死。”梁生勸道:“薛表兄息怒,小弟人微言輕,就開兩名進去,柳公也未必盡聽,況吾兄大才,今雖暫屈,異日自當一鳴驚人,何必爭此區區?”薛尚文道:“功名事小,隻可恨抹殺瞭表弟一段美情。”又指著賴本初罵道:“你這短行小人,我到包容瞭你許多醜事,你卻反暗算我。我薛尚文就不做得這襄州學生,也不辱沒瞭我一世。”賴本初也嚷道:“拼得你去襲瞭職,做瞭武官,也管我不著,也不怕你擺佈瞭我。”薛尚文拍掌道:“你試試著看,明日你擺佈得我,我擺佈得你。”梁生勸道:“親者無失其為親,故者無失其為故,二兄不必如此爭競。”說罷,一手拖瞭賴本初進去。薛尚文還氣忿忿地,梁生又用好言再三勸解。次日,薛尚文喚原隨的老仆收拾行李,謝瞭姨夫、母姨、表弟,要仍回父親任所。梁生苦留不住,隻得厚贈贐儀,親自送出城外,灑淚而別。正是:

棄武來就文,就文又不可。

文字多迍邅,不如仍用武。

此時,梁孝廉病體未痊,梁生恐他病中動氣,把上項事都瞞過瞭,不對他說。梁孝廉隻道薛尚文因考試不取,沒興而去,那知這許多就裡。賴本初自薛尚文去後,到喜得冤傢離眼睛,從此時常背瞭梁生,私自到柳公處送禮鉆刺。借瞭梁生的弟兄名色,不是去求批手本,便是求準狀詞。看官,聽說凡錢囊的四皮不備,不能鉆賴。那四皮?

第一是苦皮,花言巧語,轉變得快;第二是腳皮,朝弛暮逐,奔走得勤;第三是面皮,宮府怠慢,偏忍得羞;第四是肚皮,衙役詬詈,偏受得氣。

這回皮賴本初卻也兼而有之,因此,柳公被他纏不過,隻得略聽他幾件。一日,賴本初思量要尋個富傢巨室的華館來坐坐,因又想要去求柳公薦引。隻因這一番有分教:奸猾之徒,忽地挨身富室;膏粱之子,不幸受害匪人。畢竟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合錦回文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