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情脈脈芳心增忐忑 亂烘烘驀地散東西

第二回 情脈脈芳心增忐忑 亂烘烘驀地散東西

卻說伯和一骨碌坐瞭起來,棣華暗吃一驚:他起來做甚麼?他叫我睡雖是好意,卻不要因我不睡,強來相幹,那就不成話瞭。隻聽得他說道:“姊姊睡罷!不要熬壞瞭身子。明天還要動身呢。”棣華低聲道:“賢弟請睡罷,病才好瞭,不要又著瞭涼。我困瞭,自然要睡的。”伯和也不答話,把夾被窩推過一邊,俯身取鞋子穿上,走下地來,方才說道:“我仍舊到外面打盹去,姊姊請安睡罷。”說罷,出去瞭。

棣華暗想:我們還是小時候同過頑笑,這會隔別五、六年不見瞭,難得他這等憐惜我,自己病還沒有大好,倒說怕我熬壞,避瞭出去。他這個病,是為回避我在外面打盹熬出來的,今夜豈可再去累他?欲待叫時,又羞於出口,欲待不叫,於心又不忍,①便站起來,輕輕把白氏推瞭一推,②叫道:

“母親醒醒!”白氏驚醒,問是甚麼事。棣華低頭不語。白氏笑道:“甚麼事?叫醒我,又沒有話說。”一面坐瞭起來,又問甚麼事。棣華隻是低著頭,一言不發。白氏甚是疑心,一回頭,看見伯和不在炕上,便問那裡去瞭。棣華向外間一指,眼邊不覺一紅。③白氏正要下地,隻見伯和走瞭進來,說道:

“我在這裡,姊姊總不肯睡,所以我仍回避出去。”

①此時互相憐愛之情何其濃也。

②想得好主意。

③寫女兒情態如畫。

白氏搶著道:“這又何必?現在我們逃難的時候,那裡還論得許多規矩。賢侄快睡瞭;女兒快過來,靠我這邊躺下。誰病瞭都不好呀!”

伯和拿眼望著棣華,棣華隻是低著頭。白氏道:“賢侄先睡下罷。我會叫他睡的。”伯和便上炕去睡瞭。白氏伸手把棣華拉到炕沿上道:“睡罷,不要累得人傢不安。”棣華還隻低著頭坐在炕沿上,白氏催瞭幾次,方才盤起腿到炕上和衣躺下,心中暗想:我若是不睡,便連母親也累得不能睡瞭。隻是這嫌疑之際,令人十分難過。倘是先成瞭親再同走倒也罷瞭,此刻被禮法所限,連他的病體如何也不能親口問一聲,倒累他體貼我起來。我若是不睡,豈不是辜負瞭他一番好意?①又想到尚未成婚的夫妻,怎能同在一個炕上睡起來?想到這裡,未免如芒在背,幾次要坐起來,又怕累得伯和不安,隻得勉強躺著。

一夜想這個,想那個,何嘗睡得著。天才亮瞭,就坐起來,微舒俏眼,往伯和那邊一望。隻見他側著身子睡瞭,把一床夾被窩翻在半邊。暗想此刻天將黎明的時候,曉風最易侵入的,況且正對瞭那破紙窗,萬一再病起來,這身子怎生禁得?要待代他蓋好瞭,又不好意思,待要叫醒母親,又恐怕老人傢醒瞭不能再睡。今日諒情要動身的瞭,不多睡一會,怎禁得在車上勞頓?②待要叫醒伯和時,又出口不得。思來想去,沒有法子,隻得輕輕下瞭地,悄悄的走過來,輕抒玉手,把夾被窩一拉,代他蓋瞭。誰知白氏早已醒瞭,不過閉著眼睛養神,棣華代伯和蓋被窩,恰遇瞭白氏雙眼一睜,早看見瞭,便道:“你再代他掖好點呀!”這一句話不打緊,卻羞的棣華滿面通紅,直透到耳根都熱瞭,連忙退瞭幾步,坐到椅子上。暗想若是成瞭禮的夫妻,任憑我怎樣都不要緊,偏又是這樣不上不下的,有許多嫌疑,真是令人難煞。索性各人自己投奔,兩不相見,不過多一分惦記,倒也罷瞭。偏又現在對面,叫人處處要照應又不能照應,弄得人不知怎樣才好。①想到這裡,不知怎樣一陣傷心,淌下淚來。

①心中忽有如許他字,試想是何心腸。

②又是孝。

白氏坐起來,一眼瞥見,問道:“哭甚麼?”棣華拭瞭眼淚,勉強應道:“沒有哭”。白氏嘆道:“我也知道你為難。但是你們非平常的可比,從小兒在一處的,姊姊弟弟相處慣瞭。

今日在這亂離之際,是迫不得已的事,又有我在旁邊。其實嫌疑兩個字,也可以從權免瞭。我見王傢娟娟和他們小瑞兒,是終日有說有笑的,雖然他們是老親,究竟也是個未曾成禮的夫妻。娟娟何嘗像你?我們早是搬開瞭,倘使當年不搬開,你便怎麼過呢?”②棣華聽瞭,猛然想起,倘使當年不搬開瞭,一向不知是何景象。那時候年紀小,自然不懂得甚麼嫌疑,直到今日,倒也相處慣瞭,猶如養媳婦一般,倒也罷瞭。偏是我處的這個地位難。

①絕無茍且事而畏羞如此,寫小兒女如繪。

②好個現成比例。

正在胡思亂想,伯和也翻身起來瞭,揉眼問道:“伯母姊姊好早,怎都起來瞭?”白氏道:“賢侄今日可痊愈瞭?”伯和道:“好瞭,今天可以動身瞭,但不知外面情形如何?”白氏道:“不知這裡可打聽得出來?”伯和道:“這裡的人糊塗得很,昨天我問他們,他們都是所問非所答,但知道大師兄殺毛子,又是甚麼天兵天將的亂說一遍,沒有一句聽得的話。我們隻索早點動身,到前面去再打聽。”說罷出去,叫起李富,燉水洗臉。白氏母女也梳洗過瞭。伯和叫套車。忽然兩個車夫之中,有一個說:“不去瞭!我不做這買賣瞭!我昨天晚上聽得人說:‘毛子兵已經到瞭衛裡,正和大師兄在那裡開仗。’毛子用的是槍炮,大師兄用的是神兵神火。大師兄便不怕槍炮,咱們可不行,我不能為瞭嫌幾兩銀子,去陪你們做炮灰。”那一個車夫還勸他說:“咱們都是大清朝人,大師兄‘扶清滅洋’,自然保護咱們,去走走怕甚麼呢?”李富便說:“咱們不一定到天津,隨便到瞭黃村也罷,安定也罷,郎坊也罷,隻要遇瞭火車,我們便上火車去瞭,怎見得一定要到天津做炮灰呢?”那車夫道:“你還做夢呢!還有火車?你這一輩子莫想瞭!所有鐵路,都被大師兄一把神火燒的化瞭水瞭。”①伯和聽得,便出來問:“怎麼樣瞭?”那車夫道:“不必問怎麼樣。

總而言之,這買賣我不幹瞭,算還瞭我車價,我回去瞭。”伯和問這一個車夫道:“你呢?”車夫道:“他不幹由他不幹去。

隻是你們四個人同坐瞭我的車,隻有一個牲口,②那裡拉得動!早知道要長行,應該弄一輛雙套車才是。”伯和道:“在這裡再雇一輛車來,不知可有?”車夫道:“這小鄉莊地方,那裡去雇車?雇兩匹牲口,倒或者可以有的。”伯和道:“那麼你代我們去雇來!”車夫答應去瞭。那一個便嚷著要車價,伯和隻得給瞭他,他便趕著空車去瞭。

①奇談。

②北方統稱騾馬之屬曰牲口。

不一會,那雇牲口的車夫回來瞭,說:“這裡連個牲口都沒有,有的都是人傢自己養的,不肯受雇。”伯和道:“這就沒法瞭,隻好同坐瞭一個車的瞭。”車夫道:“不是我不肯,無奈牲口拉不動。”伯和道:“拉不動,走慢點就是瞭。並且我們跨車簷的,未嘗不可以下來走走。”車夫道:“那麼,要加我點價。”伯和道:“加你二兩銀子一天就是。”車夫笑道:

“你老爺也太會打算瞭。兩輛車都是七兩銀子一天,此刻那一輛辭瞭,隻加我二兩,老爺倒省下五兩來。”①伯和道:“你要多少呢?”車夫道:“把他辭瞭的都給瞭我,不公道麼?”李富道:“豈有此理!咱們出瞭七兩銀子一天,隻跨個車簷?”②伯和道:“算瞭吧,就照給他罷瞭。這個離亂的時候,還講甚麼呢?”車夫答應瞭,便走瞭出去。要叫他搬行李時,卻不知他那裡去瞭。

①真算得到孳孳,為利者往往如是。

②又算得到。

伯和回到房內,悄悄對白氏道:“我方才站在院子裡,和車夫說話,看見門外逃難的車,比前兩天更多瞭,外面的光景益發亂瞭。我們把緊要的東西,悄悄的分纏在身上罷!”白氏聽瞭此言,不覺慌瞭道:“外面怎樣瞭?”棣華道:“母親且莫問,這個是好主意,纏在身上,總比放在箱子裡穩當些。白氏連忙取出鑰匙,開瞭小皮箱,取出首飾匣,把兩對珠花拆散瞭,與幾件金首飾,母女兩個,分纏在身上。棣華看匣裡還有十兩金葉,取瞭出來,對白氏道:“這件怎樣?”白氏道:

“這個交給賢侄罷!”伯和正在那裡開瞭自己箱子取銀子,多瞭不好帶,少瞭又怕失瞭箱子不夠用,十分躊躇,聽得白氏此言,回頭一看,棣華便把金葉遞給伯和。伯和接在手裡,把二、三十兩散碎銀子纏在身上,又在身上解下一件東西來,遞給白氏道:“這是傢傳的一件頑意兒,傢母給瞭我,此刻身上有瞭累贅東西,帶他不便,請伯母代我收瞭罷。”白氏接過來。

棣華俏眼看去,是一個白玉雙喜牌。白氏便要放在箱子裡。棣華道:“這東西放在箱子裡不穩當,還是帶在身上罷!”白氏便遞給棣華。①棣華重新把身上東西解下,把雙喜牌放在一起,再纏上去。伯和又取瞭幾十兩銀子交給李富,叫他纏上。

又取出這幾天的車價來,鎖瞭箱子。把十兩金葉,分做兩處,解開腿帶,把他

束在腿上,然後叫車夫,誰知那車夫還沒有回來,隻得等他。

①明明是交換紀念。

等瞭好一會,方才來瞭。李富幫著搬行李上車。白氏母女,互相挽扶,出瞭店門上車。伯和給瞭店錢,又叫車夫進來,交給他車價,說明:“連今天的十四兩也在內瞭。你且帶在身邊,我恐怕路上有失,丟瞭箱子,沒得給你,累你白忙瞭幾天。”車夫歡喜,接在手裡道:“果然今天逃難的人更多瞭!我問問他們,也有前天出京的,也有昨天才出京的。他們都逃到這兒瞭,可見得事情是急瞭。”一面說著,放下馬鞭子,把銀子放在肚兜子裡,一同出瞭店門。伯和同李富一邊一個,跨上瞭車簷。車夫說道:“好!碰咱個運氣去!運氣壞的,做瞭炮灰;運氣來瞭,多掙幾兩銀子。”說著,把馬鞭一揮,滴溜滴溜的滾著舌頭,那騾子便發腳行動去瞭。①伯

和在車簷上看時,卻多瞭一匹騾子,便問車夫道:“你那牲口往那裡弄來的?”車夫道:“是我設法去賃來的,也化瞭五錢銀子一天的賃價呢。不然,一匹牲口,究竟怕他累慌瞭。”②伯和道:“那麼你頭一次說去賃來騎的,怎麼又說沒有?”車夫道:

“賃來拉車,我是仍要回來的,可以還他。若是騎瞭去,他們那邊又沒有下站接應,你們不還他,他向誰要呢?”傢人道:

“咱們賃來騎瞭,總是和你在一起的,難道你到瞭天津,不能帶他們帶回來麼?”車夫道:“頭回可是沒想到這一著。”李富冷笑道:“怎麼叫沒想著,不過咱們騎瞭牲口,你不能要咱們雙倍車價罷瞭。”車夫不做理會,隻是趕著車走。③

①讀之,令人回想有北方看車夫趕車,尚欲失笑。

②此出去許久之故也。

③說破他瞭,自然隻好不做理會。

伯和在車上,留心看那往來的車馬,十分擁擠,暗想此時由京出來的,自是避亂,還有望這條路上來的,難道反投到亂地裡去麼?怎得一個熟人問問便好?怎奈來來往往的,留心看瞭半天,總沒有一個熟人,因問車夫道:“他們那個往這條道上來的,是甚麼意思?”車夫道:“誰知道呢?此刻四起都是謠言,城裡往衛裡跑,衛裡又往城裡跑;①其實那裡都不得太平。有一天認真的大師兄和毛子開瞭仗,他們的輸贏咱們不管,隻別糟蹋咱們旁邊人就好瞭。”一面說著話,到瞭中①京都人稱京都曰城裡,稱天津曰天津衛,省言則曰衛裡。

午時候,便在一傢村店門首停住打尖。那店裡黑壓壓的人已坐滿瞭,白氏母女便不下車。伯和到店裡胡亂吃些東西,買瞭兩張烙餅,一盤子攤黃菜,泡瞭一壺開水,叫李富送到車上去,給白氏母女充饑。車夫先解下牲口去喂瞭,自己卻要瞭一壺酒,拿烙餅①卷瞭攤黃菜,吃著過酒。伯和先吃完瞭,站在店門口等車夫。

①北方打尖品物,如此烙字,讀如勞字去聲。

此時門外停的車益發多瞭。本來是一條官道,很闊大的,鬧瞭個肩摩轂擊,擠擁不開。伯和正望著時,一輛車子到瞭門首停下,車上下來瞭三個老者,也來打尖。店裡面坐不下瞭,就在門外的一張破桌子上坐下。伯和看那三個人,像是個做買賣的樣子,因走近一步,問道:“請問三位,可是從衛裡來?可是往城裡去?”內中一個老者道:“我們雖是從衛裡來,卻不往城裡去,是往保安州避亂的。”伯和道:“衛裡此刻不知可還太平?”老者道:“不必提起,已經鬧的不成樣子瞭!昨天洋人撥瞭幾百名洋兵,到京裡保護使館。火車已停班不開瞭。洋人要借火車進京,鐵路會辦唐觀察不肯借,同他爭瞭幾句,洋人便拿起洋槍來要打,唐觀察沒瞭法,隻得借給他。聞得沿路鐵軌,多有損壞的,不知他們也可曾到京?”

伯和道:“我們出京多日瞭,車子不能按站走,老盼不到衛裡。”

老者道:“閣下想是要到南邊的,到瞭衛裡,趕著要走,我看不到幾天,那裡就要大亂的瞭。最好是望天津到塘沽的鐵路未斷,先到瞭塘沽去,更放心些。”伯和道:“那一班大師兄,究竟是甚麼意思?”老者搖頭道:“這是一班小孩子瞎鬧,怕不鬧個大亂子出來?可憐天津衛裡從明朝至今,未曾遭個兵劫,這一回隻怕不免的瞭!”①說話間,車夫吃過瞭酒,套瞭車,要起身。伯和別過老者,跨上車簷,動身而行。這一天趕的快,已經過瞭郎坊。伯和因為吃瞭東西,飽瞭,跨在車簷上顛的不舒服,便下來同傢人兩個徒步而行。

①北方百姓何嘗無明白人。

行不到三裡路,忽然一堆人卷地而來,也不知為數多少,沒命狂奔,口中亂嚷:“不好瞭!毛子來瞭!”伯和被眾人推的非但不能前進,而且要返身跟著他們向來路返走瞭,急的沒瞭主意,那腳步又不能做主。後面來的人過於洶湧,任憑怎樣支持,總是立腳不住,隨著眾人返走瞭十多裡路,又不是原路。那車子也不見瞭,李富也失散瞭。不知失散後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