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去彼取此

【【季子治亶父三年,而巫馬期絻衣短褐,易容貌往觀化焉,見得魚釋之,巫馬期間焉,曰:“凡子所為魚者,欲得也。今得而釋之,何也?”

漁者對曰:“季子不欲人取小魚也,所得者小魚,是以釋之。”

巫馬期歸以報孔子曰:“季子之德至矣!使人暗行,若有嚴刑在其側者。季子何以至於此?”

孔子曰:“丘嘗問之以治,言曰:‘誡於此者刑於彼’季子必行此術也。”

故老子曰:“去彼取此。”】】

故事裡的季子一般被認為是孔子的學生宓子賤,他在亶父這個地方做官,已經三年瞭。同學巫馬期想瞭解一下宓子賤的政績,於是施展高超的易容術,去亶父微服私訪。

如果原文記載無誤,巫馬期的“微服”可夠搞笑的:所謂“絻(wen-4)衣短(shu-4)褐”,大約可以解釋出兩種意思,一是頭戴禮帽、身穿粗佈衣服,二是穿喪服配粗佈衣服,反正巫馬期就這麼喬裝改扮地去瞭。

巫馬期到瞭亶父的時候天已經黑瞭,他看見河邊還有人捕魚,捕上瞭魚卻有把魚放回水裡。巫馬期很奇怪,問道:“請問,您這是在捕魚還是在搞行為藝術?”

那人回答說:“宓子賤不願意讓人捕小魚,我方才捕上來的都是些小魚,所以就放掉瞭。”

原來是這麼回事啊!巫馬期取得瞭這個很有價值的情報,回去向老師孔子匯報——原來巫馬期的幕後還另有黑手?!

孔子聽罷,感嘆道:“宓子賤把德政作到瞭極至啊!他治下的人民即便是在背地裡行十事,也像警察和城管就在身邊盯著一樣。”

故事最後歸結為《老子》:“去彼取此。”

這故事可夠怪的,如果不提最後那個《老子》的“去彼取此”,而是歸結為儒傢的那個著名概念“君子慎獨”,恐怕文意更加連貫。對瞭,這故事又一次地為儒傢唱瞭贊歌,贊美瞭宓子賤的“德治”。

也許《淮南子》沒說出“君子慎獨”,一是因為捕魚的應該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二是因為當時還沒有這個著名的“慎獨”觀念——嗯,這也說不好。對儒傢思想稍有瞭解的人恐怕都知道這個“慎獨”,“四書”裡的《大學》和《中庸》都提到過它,歷來被程朱等等大師解釋為君子修身的一個高絕境界: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不能十胡十來,沒人監督你的時候要自己監督自己。可近年出土的子思一派的《五行篇》卻顯示出這個“慎獨”原本是另外的意思,大師們全都自作多情地給解釋歪瞭——還不能太怪程朱,這個詞至少從鄭玄那時候就解釋歪瞭。

至於《老子》的這個“去彼取此”,放在這裡實在讓人不解。通行本的“去彼取此”先後出現過三次,一次是說:“聖人摒棄物欲的誘十惑(去彼)而保持安足的生活(取此)”,一次是說:“舍棄浮華(去彼)而保留敦厚(取此)”,一是說:“不要自吹自擂(去此),而要自知、自十愛十(取此)”。i——那麼,《淮南子》這則故事的寓意到底在說哪一個“去彼取此”呢?

《春秋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