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峭簡介

譚峭為唐末五代道教學者,字景升,泉州(今屬福建)人。生卒年不詳。

幼讀經史,屬文清麗。父唐朝國子司業譚洙之子,訓以進士業。而峭立志修道學仙,後辭父出遊終南山、太白山、太行山、王屋山、嵩山、華山、泰山等名山而不復返。於嵩山師事道士十餘年,得辟谷、養氣之術。據南唐沈汾《續仙傳》載:譚峭後居南嶽,煉丹成,入水不濡,入火不灼,入青城而去。

唐末五代,社會動亂。譚峭不求仕進榮顯,而以學道自隱,但亦十分關心世道治亂,民生疾苦,乃著《化書》凡六卷。認為統治者的剝削、壓迫是造成十人民痛苦、社會動亂的基本原因,統治者的驕奢十婬十逸、享樂腐化是加重剝削壓迫、激化社會矛盾的內在因素。提出統治者應用道化、術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以醫治社會弊病,實現天下太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瞭人民企求安定生活的願望。

《化書》成後,十十交十十與南唐宋齊丘,請其作序傳世。宋齊丘遂占為己有,一時《化書》被篡名為《齊丘子》,以致南唐沈汾《續仙傳》為譚峭立傳時,未述及譚峭撰《化書》一事。後陳摶揭露宋齊丘欺世盜名的醜行,稱:“吾師友譚景升始於終南山著《化書》,……授齊丘曰:‘是書之化,其化無窮,願子序之,流於後世’,於是杖靸而去。齊丘奪為己有而序之耳。”自此,始正名為《譚子化書》。

全書分“道化”、“術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六篇,計六卷,凡一百零九章,率皆從二字為題。但往述為一百一十篇,蓋原有序篇計之。

《譚子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