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 [5]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6]

【註釋】

[5] 什麼是“美”?什麼是“善”?這無疑也是古代所有的哲學傢們“苦苦”思考的重大問題。蘇格拉底認為,哲學的最高問題就是“善”。

對於這個似乎要使很多哲學傢窮終生的精力來思考的問題(例如孔子,“朝聞道,夕死可以”),老子直截瞭當地指出,“美”即“惡”,而“善”即“不善”。接著,老子作瞭解釋,“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恒也。”

那麼是不是隻是因為“美”與“惡”,“善”與“不善”存在著這種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所以老子才認為二者是本質同一的呢?或者說,是不是因為二者在時間上的這種先後關系而被認為是同一的呢?不是的。這裡需要註意的是“恒”這個字。就是說,這裡還沒有“變化”可言。正因為二者的這種“對立統一”關系,使它們在變化以前就在本質上是同一的瞭。或者不如說,正是這種“事前”的同一,才使“變化”成為可能。

聽老子說,所謂的“美”,原來竟然是“醜惡”的。是不是這樣呢?很難說“否”!例如“食色性也”,“食”是什麼?動物或植物的屍體,所以盡管孟子遠離廚房,可還是不能改變食屍的命運;“色”是什麼?女人或男人而已。因此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得出瞭不同的結論。那麼什麼才是“真理”呢?恒也。就是說,不論你喜歡也好,憎惡也好,食物就是食物,男人就是男人,如此等等。

這裡還涉及這樣一個問題:即究竟什麼才能夠被認為是“善”和“美”。一般人們自然對這個問題感到“吃驚”。但在社會以及社會觀念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候,這個問題就成為重要的瞭。不同的思想傢有不同的結論。例如韓非就鮮明地反對墨和儒,把“俠”與“儒”列為“五蠹”。總之是“見不得人”的東西。但例如孔子當然不這麼看。孟子甚至主張“善戰者服上刑”。等等。

所以這裡有必要談談“意識形態”的問題。從某種極端的觀點來看,意識形態必然與自由相反。就是說,凡是特別強調意識形態的,必然會對個人的自由起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真正自由的人是不需要什麼“意識形態”的制約的。“自由”本身就是唯一的“意識形態”。

[6] “聖人”作為一種標準,不應該引起爭論、引起反思。他本身就是信仰。所以“聖人”與哲人(即本文中的“智者”)是完全不同的。聖人消除疑慮,導向凝聚,導向社會,導向統治;哲人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產生疑慮,喚起動搖,破除穩定的因素,最終不可避免地引起某種變革。這其實就是完全兩種不同方向的思路。

在這裡,老子認為,聖人理所當然的作法是導向統治,而不是相反。

同時在這裡,老子提出瞭一個相當有限或者說精確的觀點,即統治不應該實有,或者說,統治不應該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靈臺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莊子?庚桑楚》

這個觀點貫徹瞭《道德經》的全部,所以現在還不能完全展開論述。根據這裡的提示,我們知道瞭,正是因為唯有不使統治實體化,所以統治的事實才不會被取消。“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人們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就知道什麼是醜瞭,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就知道什麼是不善瞭。所以“有”和“無”相互依靠而產生,“難”和“易”相互依靠而形成,“長”和“短”相互比較,“高”和“下”相互包容,“音”和“聲”相互應和,“前”和“後”相互跟隨。因此,聖人以“無為”的原則處理世事,用“不言”的態度進行教化。讓萬物自己發展而不先為創造。聖人輔助萬物生長而不據為己有,對萬物有所施為而不自持有恩,事情成功而不自據有功。正由於聖人這樣不居功驕傲,所以他的功績永遠不會失去。

《老子集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