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者見淺,深者見深
【原文】
叔孫武叔①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 貢。子貢曰:“譬之宮墻②,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傢之好。夫子 之墻數仞③,不得其門而人,不見宗廟之美,百官④之富。得其門 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註釋】
①叔孫武叔:魯國大夫,名州仇。②宮墻:圍墻。③仞:古代 長度單位,七尺為一仞。④百官:朝廷辦事的房舍。“官”字的本義是房 舍,後來才引申為官職的意思。這裡用的是本義。⑤夫子;這裡指叔孫 武叔,與前一個“夫子”指孔子不一樣。
【譯文】
叔孫武叔在朝廷對大夫們說:“子貢比他老師仲尼更賢。”子 服景伯把這話告訴瞭子貢。子貢說:“好比圍墻,我的墻隻有肩頭 一樣高,誰都可以看到房子裡面的情況。我的老師的墻卻有數仞 之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根本就看不到裡面宗廟的華美,房舍 的多種多樣。而能夠找到他的門的人是很少的。叔孫武叔這樣說, 不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嗎?”
【讀解】
人們常用是否“入門”來形容學習的深淺程度。未入門的人 是“門外漢”,根本還是外行,因為他並不知道門內是些什麼,有 些什麼珍貴的東西。另一種說法是,沒入門時,在外面看一座房 子常簡單,一眼觀盡。但當你入得門去時,才會發現裡面非常 復雜,亭臺樓閣,奇花異草,東西房屋,南北廳堂。所以,越入 門越覺得深,越入門越覺得自己原先的瞭解太淺薄。這是一般人 的經驗。
子貢在這裡也正是用這種一般人的經驗來說明問題的。當他 聽到別人贊美他比老師孔子更賢時,不是沾沾自喜,而是實事求 是地加以辯駁。用他的比喻來說,自己好比是一堵齊肩高的圍墻, 人們要認識自己很簡單,門都不需要進,隻需在外面把頭一伸,內 部的一切都在眼中瞭,包括“室傢”(夫妻住的寢室)都可以看得 清清楚楚,沒有什麼遺漏。而老師孔子就不同瞭,如果還是用圍 墻來作比喻,他那圍墻就非常之高,假使你找不到門進到裡面去, 裡面的一切,包括宗廟的華美,房屋的多種多樣,你根本就不知 道。正因為你連門都找不到,入不瞭門,不知道裡面的深淺,所 以你才會認為沒有什麼。
子貢的意思很清楚:叔孫武叔之所以說我比老師還賢,是因 為他隻能見到我這個矮圍墻裡面的東西,而老師的圍墻裡面到底 有些什麼,由於他連門都沒有入,所以根本就不知道。 這就叫深者見深,淺者見淺。我固然很淺,那隻能見淺的人 本身不也很淺嗎?所以,他說出孔子不如我的話來,也是可以理 解的嘛。
這就是子貢,雄辯而明事理,不自我標榜而是維護老師的聲 譽。不過,給我們的最大啟發,還是淺者見淺,深者見深的道理。 所以,當你尚未進入某一個門時,切勿亂發濫言,妄加評議,以 免貽笑大方,暴露出自身的淺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