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雞可不可以用牛刀?

割雞可不可以用牛刀?

【原文】

子之①武城②,聞弦歌之聲③。夫子莞爾④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⑤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註釋】

①之:到。②武城:魯國的一個小縣城,《雍也》篇曾說子遊到武城去做縣官。③弦歌之聲:弦,指琴瑟;弦歌之聲是象征用禮樂治理百姓。④莞爾:微笑的樣子。⑤:子遊姓言,名但,字子遊。

【譯文】

孔子到瞭武城,聽到琴瑟歌唱的聲音。孔子微微一笑,說:“殺雞怎麼用得著宰牛刀呢?”子遊回答說:“過去我聽都是您說過:‘在上位的人學瞭禮樂之道就會愛人,老百姓學瞭禮樂之道就容易使喚。’”孔子說:“同學們!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的話不過是跟他的開玩笑罷瞭。”

【讀解】

“割雞焉用牛刀?”

孔子的本能意思是說,治理一個小小縣城,怎麼用得用著禮樂之道這種治國的方略呢?”

我們現在已不能確知孔子到底是在給子遊開玩笑還是一時失言,但子遊“當仁,不讓於師”的精神和孔子師生之間暢所欲言的風貌卻是躍然紙上,給我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

從子遊的答辯詞來看,有時候,殺雞用一用牛刀也未嘗不可,雖然是治理一個小縣城,也應該與治理一個國傢同步,性質是一樣的,總之是在上位的人學瞭禮樂就會懂得愛人,在下位的人學瞭禮樂就容易聽使喚。隻要目的能達到,用雞刀用牛刀有什麼關系呢?

聖人完全同意子遊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態修正,向學生們宣佈自己的錯誤。的確,聖人也是人,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這沒有什麼可怪。

可敬的倒是子遊,“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有這樣的縣官,是武城縣百姓的福氣。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