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問題

人性的問題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

孔子說:“人性本來是相近的,隻因為教養的不同,便相差很遠瞭。”

【讀解】

《三字經》一打頭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這裡的“性相近,習相遠”就是孔子的語錄瞭。

《萊根譚》說:“人人有個大慈悲,維摩、屠劊無二心也。隻是欲情封,當面錯過,便颶尺千裡矣。”這雖然是用禪宗的語氣在說話,但其表達的意思卻仍然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其實,真正關於人性的話題,孔子談得並不多,要到孟子的時代才有深入的性善性惡探討,並由此形成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作為仁者,作為教育傢,孔子更看重的是後天教養的一面,所以他苦口婆心地叮嚀我們“學而時習之”,並現身說法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就是這裡說“性相近,習相遠”,也仍然是強調後天教養的重要意義。這是我們應該特別註意的地方。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