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惡必察,眾好必察

眾惡必察,眾好必察

【原文】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譯文】

孔子說:“大傢都厭惡他,一定要考察究竟是為什麼;大傢都喜歡他,也一定要考察究竟是為什麼。”

【讀解】

怕的是這人特行獨立,高風亮節而遭人毀謗,如那些“有爭議的幹部”。所以應當考察他的工作實績,而不應僅僅以“眾惡之”為依據。

又怕的是那人黨同阿比,雖得眾人稱贊但實際上並無德行,是一個你好我好大傢好的鄉原先生,所以也應仔細考察。在《子路》篇裡,子貢曾問孔子說:“一鄉的人都喜歡他,怎麼樣?”孔子說:“還難說。”子貢又問:“一鄉的人都厭惡他,怎麼樣?”孔子仍然說:“還難說。不如一鄉人中的好人喜歡他,壞人厭惡他。”

這實際上也是“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的意思。《管子·明法解》)說:“昏亂的君王不考察臣下的實際功勞,眾人說誰好就賞誰;也不審查臣下的罪過,眾人說誰壞就處罰誰。這樣的結堅果,往往使奸臣沒有功勞卻得賞,忠臣沒有罪過卻受罰。所以明說法:當官的失去統治,是因為他憑人們的毛病和毀謗來進行賞罰。”

領導者用人,不可不引以為鑒。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