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的情結

“名”的情結

【原文】

子曰:“君子疾①沒世②而名不稱焉。”

【註釋】

①疾:恨。②沒(mo)世:死亡。

【譯文】

孔子說:“君子的遺恨是到死而名聲不被人稱頌。”

【讀解】

那豈不是說人不出名,終生遺憾瞭嗎?

所謂人生在世,名利二字。

一個“名”字,白瞭多少少年頭,流瞭多少英雄淚!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這是三閭大夫屈原的恐慌。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聞。”

這是科舉時代讀書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慰安。

“不能流芳百世,寧可遺臭萬年。”

這已把對“名”的追求推向瞭極端。

至於“功成名就”、“揚名顯親”等,更是鑄造著中國讀書人的人格心理。就是孔子自己,如我們在前面已多次談到的那樣,雖然反復申說“人不知而不慍”之類的話,但也感嘆“沒有人知道我啊!”(《憲問》)不被人知道,不被人瞭解,也仍然是孔子作《春秋》也是為瞭“自見於後世”。(《孔子世傢》)說穿瞭,正是“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因此,儒學並非不重名,並非不喜歡“令廣譽施於身”(孟子語),而隻是反對聲聞過情,沽名釣譽,欺世盜名罷瞭。

有道是,追名逐利。世不重名,則人盡趨利。如此說來,追名倒也並不是壞事。至少可以使我們不生活在一條人人爭權奪利的單行道上吧!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