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看大節
【原文】
子貢曰:“管仲①非仁者與?桓公②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③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④管仲,吾其被⑤發左衽(6)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7)也,自經(8)於溝瀆(9)而莫之知也?”
【註釋】
,①管仲:齊桓公的宰相,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傢。他原本是公子糾的傢臣,公子糾與齊桓公爭位被殺後,他歸服瞭桓公,輔佐桓公成就瞭霸業。②桓公:即齊桓公,齊國的國君。他與公子糾是兄弟,因為爭奪君位而殺死瞭公子糾。③匡:正。④微:假若沒有的意思,用於和既成事實相反的假設句之首。⑤被:同“披”。(6)左衽:衣襟向左邊開。披散頭發,衣襟向左邊開是當時落後部族的打扮。(7)諒:信,這裡指小節方面的誠信。(8)自經:自縊。(9)溝讀:小溝渠。
【譯文】
子貢說:“管仲不是仁人吧?齊桓公殺瞭公子糾,管仲不能為主子而死,反而做瞭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做桓公的宰相,輔佐他稱霸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到現在還受到他的恩賜。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大概也都像落後民族那樣被散著頭發,衣襟向左邊開瞭吧。難道真要像普通男女那樣拘於小節小信,自縊於溝渠之中而沒有人知道才好嗎?”
【讀解】
關於這個問題,子路也提出來過。子路說:“齊桓公殺瞭公子糾,與管仲一起做公子糾傢臣的召忽為公子糾而死,管仲卻不死。這是不是不仁呢?”孔子說:“齊桓公九次會盟諸候,不動用兵車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勞。這就是他的仁,這就是他的仁啊!”(《憲問》)
孔子回答子貢與子路顯然都是同樣的看法。這就是從大處著眼評價人。
管仲雖然沒有為公子糾盡忠,以身相殉,但他輔佐齊桓公立瞭大功,名流青史,也就不能用對一般普通人的小節小信來要求他瞭。說到底還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問題。我們不能對任何人都求全責備,而應該看他的主流,看他的大節。事實上,齊桓公也正是因為不究細節,不計私仇,原諒瞭差點要瞭他的命的管仲而加以重用,才取得瞭“霸諸侯,一匡天下”的豐功偉績。
所以,齊桓公的認識也是合於聖人的思想的。我們今天正當用人之際,是不是也應該用這種看大節、看主流的思想來衡量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