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惡不等於是非

好惡不等於是非

【原文】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嚴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譯文】

子貢問道:“一鄉的人都喜歡他,怎麼樣?”孔子說:“還難說。”子貢又問:“一鄉的人都厭惡他,怎麼樣?”孔子說:“還難說。不如一鄉的人中好人喜歡他,壞人厭惡他。”

【讀解】

一鄉的人都喜歡他,他可能是一個好好先生,用孔子、孟子的話來說,可能是一個鄉原先生,因此,不一定是好人。一鄉的人都厭惡他,他可能是一個特行獨立,鶴立雞群的人,因此,不一定是壞人。

隻有當好人喜歡他,壞人厭惡他時,我們才可以肯定他是一個好人。

所以,好惡不等於是非,群眾意見也不是絕對正確。正因為如此,孔子才在另一個地方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衛靈公》)要求對輿論必須分析考察,堅持是非標準,而不可簡單盲目地從眾。

我們今天考察幹部,任用人才,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特別註意這一點呢?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