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愛人,智者知人
【原文】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①。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②,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於夏曰:“鄉③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④,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⑤,不仁肴遠矣。”
【註釋】
①知:同“智”,讀去聲。後面“知人”的‘知”’讀陰平,“知道”的意願.②錯:同“措”,放置。③鄉(xiang):同“向”,剛才。④皋陶(yao):傳說中的東夷族首領,舜時做掌管刑法的官,後被禹選為繼承人,因早死,未繼位。⑤伊尹:曾助湯滅夏建立商朝。皋陶、伊尹均被儒傢視為賢臣。
【譯文】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又問什麼是智。孔子說:“知人。”樊遲沒有明白是什麼意思。孔子解釋說:“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夠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來。”樊遲從老師那裡出來以後,又去見子夏說“剛才我去請教老師什麼叫智,老師說:‘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夠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來。’這是什麼意思呢?”子夏說;“這是含義非常深刻的話呀!比如說,舜帝有瞭天下,在眾人之中提拔瞭皋陶,那些不正直的人就靠邊站瞭;商湯王有瞭天下,在眾人之中提拔瞭伊尹,那些不正直的人也就靠邊站瞭。”
【讀解】
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的人。智者是知人善任,尤其善於識別人的人。
由於樊遲對智者識別人的道理不太理解,又引發瞭孔子關於選拔人才的一番論述。其實,在《為政》篇裡,當魯哀公問怎樣做才能夠使老百姓服從時,孔子已經回答這類似的話:“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所以,如何選拔人才,一直是孔子思考的問題,也是他向當政者所提供的活國方略之一。
隻不過在本篇裡,孔子原本不是說的從政治國問題,而是一般性地向樊遲解釋什麼叫智。在孔子看來,能夠知人,識別人就是“智”的體現,能夠知人識別人的人當然也就是智者瞭。
那麼,孔子關於智者的要求是高還是低呢?表面看來是低,實際上卻是非常之高。俗話說得好:“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人的面,要求很低:要知人的心,要求就非常之高瞭。
尤其是在所謂“現代”社會,人人行色匆匆.個個疲於奔命,相互之間似乎總有一層無形的隔膜。“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以致不斷有人高呼“理解萬歲”,結果還是難於被人理解。在這種情形下真正能夠做到“知人”的又有多少呢?
可見,智者原來不是那麼好當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