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第十二

顏淵第十二

本篇內容較為豐富,尤其是論仁、論政的內容較為集中。其上“克己復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政者,政也”、“仁者,愛人”等都是名句。全篇原文共24章,本書選22章。

克己復禮,為仁由己

【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①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口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註釋】

①一日:一旦。

【譯文】

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約束自己,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這就是仁.一旦約束自己而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天下也就歸依於仁瞭。修養仁德全靠自己,難道會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具體細節。”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不看,不符禮的不聽,不符合禮的不說,不符合禮的不做。”

顏淵說;“我雖然遲鈍,請讓我實行您的話吧。”

【讀解】

“克己復禮”在20世紀70年代的“批孔”運動中曾被用來做為孔子“拉歷史倒車”的罪證,並由此而稱孔聖人為“復辟狂”。這是歷史的舊話,也是“文化大革命”的笑話,暫且按下提。

要提的是,克己復禮也罷,為仁由己也罷,都是儒學修身基本要求。也就是顏淵說孔子對他“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子罕》)的“約我以禮”方面。一句話,是對我們進德修業的德育要求。

這種要求是從思想認識方面來的,或者說是較為抽象而形而上的,而下面顏回“請問其目”所得到的回答,則是偏於實踐方面的,或者說是較為具體而形而下的,這就是視、聽、言、動,均須合禮。

那豈不是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被約束得死死的瞭嗎?

當然不是這樣。關鍵是看你對“禮”作何理解。

漢代大儒董仲舒說:“夫禮,體情而防亂者也。……非奪之情,所以安其情也。”(《春秋繁露·天道施篇》)

可見,“札”本身是情理兼顧的,隻不過要求用理性調節情感欲望,使其不像脫韁野馬一樣失去約束罷瞭。

英國人波林佈勒克說得好:“欲望與感情是人性的發條,理性是統馭、調節它們的制動機。”

調節的目的就是“安其情”,使情感欲望得到安適。

可惜後世儒生多半沒有能夠正確理解“禮”的“安其情”作用,而一味“奪之情”,結果成為《牡丹亭》中那言必稱“子曰”的陳最良(陳腐最良?)式的人物--冬烘先生一個!

這當然不是聖人的初衷瞭!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