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猶不及
【原文】
子貢問:“師①與商②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註釋】
①師:顓孫師,即子張。②商:子商,即子夏。
【譯文】
子貢問:“子張和子夏哪一個賢一些?”孔子說:“子張過分,子夏不夠。”子貢說:“那麼是子張賢一些嗎?”孔子說;“過分與不夠是一樣的。”
【讀解】
人們往往會像子貢一樣,覺得做過頭總比沒做到要好一些,其實這是一種心理誤區。有時候,過頭瞭比沒有夠逐糟糕得多,危害也大得多。別的不說吧,就說說最簡單的飲食問題;一頓飯吃少瞭一點,或者說根本就沒吃飯、那不過是餓得快一點而已。可是.如果是吃多瞭,就不那麼簡單瞭吧,輕則吃酵母片、多酶片,重則拉肚子,進醫院。這是大傢都有的生活體驗。更不用說政治上的“左左派”給我們帶來的大災難瞭!
當然,是好是做得恰到好處,不“左傾”也不右翼,不過分也無不及,還是像我們已經舉到過的大美人“東傢之子”那樣,再高一公分就太高瞭,再矮一公分又太矮瞭;臉上擦白粉就太白瞭,搽胭脂又太紅瞭。是一個標準的勿需美容化妝的“亞洲小界”。“世界小姐。”這可能嗎?能做到嗎?
太難瞭!不然的話,孔子怎麼會發出如此沉重的感嘆呢?--“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瞭吧!大傢缺乏它已經很久瞭!”(見《雍也》,另見《中庸》第3章)
中庸之道,談何容易。我們隻能凡事盡力做得合適一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