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總比奢侈好

節儉總比奢侈好

【原文】

子曰:“奢則不孫①,儉則固②。與其不孫也,寧固。”

【註釋】

①孫:同“遜”。②固:固陋,寒傖。

【譯文】

孔子說:“奢侈顯得驕傲,節儉顯得穿滄。與其驕傲,寧可寒傖。”

【讀解】

當魯中人林放問孔子關於禮儀的問題時,孔子也回答說:“禮,與其奢也,寧儉”與這裡的說法是完全一致的。

奢與儉的問題,就通常意義的理解是一個經濟問題,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物質享受的問題。這個問題大而言之受時代風氣影響,比如說,我們在50年代、60年代乃至70年代都是提倡勤儉節約,保持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到80年代、gO年代,隨著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繁榮,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奢侈排場之風也就滋長起來,以致到瞭令老一輩人咋舌的程度。小而言之,這個問題則受個體生活原則和世界觀的來制約,一般說來,比較傳統、保守的人崇尚節儉,比較新潮、激進的人追求奢侈。當然,這是從主觀方面說,從客觀方面說,則還要受到經濟能力的嚴格制約,對於一個身無分文的叫化於來說,“奢侈”一詞本身就太過奢侈瞭,是連想也不敢想的,也就隻好“節儉”瞭罷。

回到孔子本身的態度來看,他所代表的,顯然是傳統的節儉的精神。這種精神也許已不合於今天的時代氛圍,因而不被一些人尤其是年輕的一輩所接受。不過,有兩句老話倒可以提供給大傢參考,這就是—-“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抱定儉的態度.偶爾奢一奢也無不可;而一旦形成瞭奢的習慣,要儉下來可就難上加難啊。

從這個意義來說,那還真是節儉總比奢侈好哩。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