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天才,敏以求之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知道的人,而是喜愛古代文化,通過勤奮學習求得知識的人。”
【讀解】
孔子按智力和知識的不同把人分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李氏》)生而知之者是智力最上等的人,具有非凡的天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才人物。孔子不以天才人物自居,而認為自己是屬於“學而知之”的中等之材,所以要“敏以求之”,通過勤奮努力的學習來求得知識。至於學習的專業方向,則是“好古”,以古代文化為主要的學習內容,有些像我們今天的歷史系學生,沒有什麼外國文學課程可學。
孔子在這裡的自述,一方面固然有謙虛的成分在內,另一方面也是勉勵學生,告訴大傢說,自己的一切關。識都是勤奮學習的結果。既然聖人都是如此,像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不就更是隻有努力學習的份瞭嗎廣誰還敢自詡為“生而知之”的天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