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
【原文】
宰我問曰:“仁者,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子?”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①也,不可陷也;可欺②也,不可罔也。”
【註釋】
①逝:通“折”,摧折。②欺、罔:《孟子-萬章上》說:“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所以,“欺”是指用合乎情理的話欺騙人;“罔”則是指用不合情理的話去愚弄人。
【譯文】
宰我問道:“追求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訴他說:‘仁德在井裡面。’他會跟著跳下去嗎?“孔子說:“那怎麼會呢?君子可以被摧折,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騙,但不可以被愚弄。”
【讀解】
“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不僅愛打瞌睡,而且還愛提出刁鉆古怪的問題,看來真是孔門的一個調皮學生,難怪得老師要對他發脾氣瞭。
他這一次的問題也夠刁鉆的瞭,意思是說:“老師,你整天嘮嘮叨叨地要我們追求仁德,而社會現實之中哪有什麼仁德呢?難道那仁德在井眼裡面,你也要我們跟著跳下去嗎?”
這一次老師沒有發脾氣,也沒有理會他刁鉆,他的鉆牛角尖,而是反話正聽,並從正面回答瞭他的問題:“那怎麼會呢?作為一個君子,他又不是傻瓜蛋,他可以被摧折,可以殺身成仁,為真理而犧牲,但絕不會被陷害,不會被你這樣荒唐的說法而引誘去跳井。另一方面,你可以欺騙他,但你必須有合乎情理的說法,而不可能用你這種不合情理的荒唐話去愚弄他。”
如此說來,要欺騙一個君子,你一定得準備一套合乎情理的說法。
反過來說,既然你已經知道要欺騙一個君子就一定會有一套合乎情理的說法,那麼,如果你是一個君子,你不也就會對那些看起來合乎情理的說法多一個心眼瞭嗎?
但願你在聖人這裡學到的不是騙術,而是防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