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耕耘才有收獲
【原文】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①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註釋】
①民:通“人”。
【譯文】
樊遲問什麼是明智。孔子說:“致力於人世間該做的事情,對鬼神報敬而遠之的態度,這就可以說是明智的瞭。”樊遲又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有仁德的人總是先付出艱苦的努力然後才有所收獲。這就可以說是仁瞭。”
【讀解】
在“智”的問題上,典妙地表現瞭聖人現實而理性的精神。一方面是“務民(人)之義”,著眼於人間事;另一方面是“敬鬼神而遠之”,對於我們搞不太清楚的事情,既不輕易相信,也不盲目否定,姑且把它放在一邊存而不論、前一方面是現實的精神,後一方面是理性的精神。為什麼要這樣呢?在《先進》篇裡,當子路問怎樣侍奉鬼神時,孔於作瞭明確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連近在眼前的人都沒能侍奉好,談什麼恃奉遠在天邊的鬼神呢?凡事從眼前做起,從身邊做起,不要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地異想天開。
“智”的問題上是這樣,“仁”的問題上也是這樣。
所以,當樊遲問什麼是“仁”時,聖人作出瞭“先難而後獲”的回答。而且,不僅這次這樣回答。另有一次,樊遲跟隨孔子到舞字臺下去遊覽,當他問孔子怎樣才能提高道德修養時,孔子子照樣回答說:“問得好!先事後得,非崇德與?”(《顏淵》意思是說,先做事後收獲,這不是提高瞭道德修養瞭嗎?
先難後獲,先事後得,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沒有耕耘,哪來的收獲?或者從正面說,隻間耕耘,不問收獲。或者再說行優美一點,那就是--
十五的月兒十六圓,
要想收獲先種田,
要想登山先探路,
要想致富得開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