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樂而不婬,哀而不傷

【原文】

子曰:“《關雎》①,樂而不婬②,哀而不傷。”

【註釋】

①《關雎》:《詩經》的第一篇,寫男主人公追求心上人的憂思,並想象追求到以後的快樂。②婬:不局限於現代僅指性行為的狹義,而取廣義的解釋,即過度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悲哀而不傷感。”

【讀解】

孔子對《關雎》的評價,實質上表達的是他對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凡事講求適度的“中和之美”,再進一步深究,就是《中庸》裡面所說的:“中庸其至矣乎!”

以中庸之道來評價美與藝術,處理情感與理性的關系。

值得註意的是,這種評價和處理不同於後世的“道學先生”一味否定情感,而是肯定瞭“樂”與“哀”的合法地位,隻不過要求“樂”與“哀”都不過分,都有所節制罷瞭。

這當然是一種古典的審美觀,也是具有古典情趣和修養的人才能做到的。對現代人來說,崇尚歇斯底裡的先鋒藝術,尋找強烈刺激,追求“過把癮舊死”的生活,哪裡還有什麼“樂而不婬,哀而不傷”的涵養呢?

這就是時代的差異吧。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