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者不相虧

問者不相虧

【原文】

子入太廟①,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②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註釋】

①太廟:太祖(開國之君)的廟。周公旦是魯國的始封之君,所以,魯國的太廟就是周公的廟。②鄹(zou)人之子:指孔子,鄹又作陬,地名,即《史記.孔子世傢》所說的“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的“陬”,是孔子的出生地。鄹人則指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曾經做過鄹大夫,所以稱為鄹人。

【譯文】

孔子到瞭周公廟,每件事都要問一問。有人便說:“誰說叔梁紇的兒子懂得禮呢?到瞭周公廟,每件事都要問。”孔子聽說後說道:“這正是禮啊。”

【讀解】

俗話說,問者不相虧。

謙虛好學,不恥下問,這既是禮的精神,也是做人的學問。

孔子不僅要求學生這樣做,而且自己也身體力行,做出表率,這大概也是聖人風范的體現吧。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