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譯文與讀解

巧言——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原文】

悠悠昊天①,

曰父母且②

無罪無辜,

亂如此幃③

昊天已威,

予慎無罪④

昊天泰幃

予慎無辜。

亂之初生,

僭始既涵⑤

亂之又生,

君子信讒。

君子如怒(6),

亂庶遄沮(7)

君子如祉(8),

亂庶道已。

君子屢盟(9),

亂是用長。

君子信盜,

亂是用暴。

盜言孔甘,

亂是用餤(10)。

匪其止共,

維王之邛(11)。

奕奕寢廟(12),

君子作之。

秩秩大猷(13),

聖人莫之(14)。

他人有心,

予忖度之。

躍躍毚兔(15),

遇犬獲之。

茌染柔木(16),

君子樹之。

往來行言(17),

心焉數之。

蛇蛇碩言(18),

出自口矣。

巧言如簧,

顏之厚矣。

彼何人斯,

居河之麋(19)

無拳無勇,

職為亂階(20)。

既微且尰(21),

爾勇伊何。

為猶將多,

爾居徒幾何。

【註釋】

①悠悠:遠大的樣子。②且(ju):語氣助詞,沒有實義。③幃(hu):大。④慎:誠,確實。⑤僭(jian):讒言。涵:包容。(6)君子如怒:君子如果聽到讒言便發怒。(7)遄(chuan):很快。沮(ju):止住。(8)祉:福。這裡指賢人。(9)盟:在神壇前發誓。(10)餤(tan):增加。(11)邛:病。(12)奕奕:房屋高大的樣子。寢廟:宮室和宗廟。(13)秩秩:聰明的樣子。大猷:大道理。(14)莫:謀劃。(15)躍躍:跳得很快的樣子。毚(chan)兔:狡猾的兔子。(16)茬(ren)染:軟弱的樣子。(17)行言:流言。(18)蛇蛇(yi)輕率的樣子。碩言:大言,

大話。(19)麋::水邊。(20)職:主管,職掌。(21)微:腿骨上生瘡。尰(zhong):腳腫。

【譯文】

遼闊高遠的蒼天,

說是人們的父母。

人們無罪又無過,

禍亂大得真可怕。

蒼天在上太威嚴,

我實沒有犯罪過。

蒼天在上太暴虐,

確實我就是無辜。

禍亂開初出現時,

讒言傳開被包容。

禍亂再次發生時,

君子信用進讒人。

君子聞讒若發怒,

禍亂很快會止住。

君子如能用賢人,

禍亂也能快平息。

君子多次發誓言,

禍亂因此愈增長。

君子信用讒言者,

禍亂因此更兇暴。

讒人巧言好甜蜜,

禍亂因此愈增加。

不是他們盡職守,

是為君王造禍患。

高大宮室和宗廟,

是由君子把它造。

明智治國的大計,

是由聖人來謀劃。

他人心中有詭計,

我能揣度知道它。

蹦蹦跳跳的狡兔,

遇上貓犬命難逃。

柔軟脆弱的樹木,

是由君子把它栽。

傳來傳去的流言,

心中有數分得清。

輕率浮淺的大話,

都是讒人口中出。

花言巧語如絲簧,

臉皮真厚太無恥。

他是怎樣一個人?

住在河流的岸邊。

沒有力量沒勇氣,

隻會滋事造禍亂。

腿上生瘡腳腫大,

你的勇氣有好多?

玩弄詭計多陰謀,

你的同夥有幾個?

【讀解】

謠言是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在上司面前低毀他人、散佈謠言、說壞話,同樣也是用不見血的軟刀子殺人。謠言造成一種致人於死地的氛圍,讓人被逼窒息而忍無可忍以至不見容於那令人窒息休克的環境。讒言有明確的針對性和用意,它以類似於借刀殺人的手法,離間中傷,借他人之手置人於死地。

不知道人們什麼時候發現瞭用言語殺人的辦法,並且運用有術,得心應手。俗話說,明搶易躲,暗箭難防。英雄好漢肯定不會以躲在暗地裡放冷槍。射陰箭的方式來同對手較量,不會以這樣的方式來確證自己的能力。但是,這既是英雄好漢的長處,也是他們容易遭到對手暗算的地方;古希臘《荷馬史詩》中的英雄阿喀琉斯渾身可以刀槍不入,但致命的弱點在他的腳題之上,那是他最易受傷害的地方。再偉大的英雄,也完全可能倒在敵人的時之下。明夥執仗的敵人決不是英雄的敵手,而英雄的弱點正是敵人進行征服的下手之處。

怯懦的小人之所以能夠得勢,並非因為他們有什麼真本領,也並非因為他們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他們無法以任何光明正大的方積確證自己的能力。於是,用蠱惑人心中傷他人、打冷槍、放暗箭將對手擊倒,便成瞭他們為瞭出人頭地的唯一選擇,否則便隻有永遠默默無聞,不為人所註意。

可悲的是,人們為小人、奸倭之人散佈流言蜚語,造謠中傷,打冷槍放暗箭提供瞭太多的機會和條件。出於好奇心、妒忌心,人們樂於擔當傳播謠言的使者,樂於以這一職責來解除生活中的平漢與乏味,樂於以此來證明自己的什麼(實際上恰恰證明瞭人們的空虛、無聊、瑣屑、無能),並且唯恐天下不亂,在不辱傳播謠言使命的同時,對謠言進行加工和再創作,塞進一些憑借想象力所作的誇張。生活和活動於這樣的氛圍之中,奸位小人們如魚得水,沾沾自喜。

大概,這世上很難有什麼藥治得瞭人們樂於傳播謠言、讒言的毛病,更難有治療奸佞小人的神妙藥方。受謠言、讒言傷害的人們,不是在謠言、讒言中沉默,便是在其中消失。

《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