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應帝王:地文之定屍居

地文之定——屍居

明日,列子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數矣!吾見怪焉,見濕灰焉。”

第二天,列子就把這位第一的老師帶來見壺子。他看瞭一眼,跑出去告訴列子:你的老師要死瞭,不管中醫西醫什麼偏方,都救不活瞭。不到十天,保死無疑。我看見他要死的人,看都不敢多看瞭,覺得很奇怪,怎麼一個死相“濕灰焉”。地上的灰,已經很可憐瞭,還淋瞭水,變成死灰瞭,那還有活的呀?

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壺子。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

列子還有良心,不管是第一老師第二老師,總歸叫過老師,所以回來很傷心,鼻涕眼淚一大堆,老師糟糕瞭,要給你辦喪事瞭。壺子說你哭個什麼?不要害怕,剛才我給他看的是我的功夫,用天地人做一個符號,我的修養的境界是“地文”,所謂“地”是純陰的,不是陽的。“萌乎不震不正。”“萌乎”,現一點點東西給他看。“不震”,沒有活動,死的。“不正”,邪的。正的東西是永遠在活動的。要註意,從反面就看出來瞭,這是莊子的密宗喲。所以你們打坐“不震”,你們不要認為身上抖動就是“震”,“震”是代表活的。壺子說:他剛剛來我試他一下,我給他看另外一個面孔,用一個功夫,就是把氣停住,呼吸也閉住,身上的光芒收進去瞭,臉都變成死灰那個樣子瞭,背也駝起來瞭,那樣一個怪相。壺子說我顯一個神通,他就看不懂瞭,你不是說他能知過去未來嗎?

郭象的這一段註解很精彩:“萌然不動,亦不自正,與枯木同其不華。濕灰均於寂魄,此乃至人無感之時也。”這是功夫,入定到“無感之時”這個境界,同外界所謂“內外隔絕”瞭。“夫至人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其行也水流,其止也淵默。”做事的時候如行雲流水。“淵默之與水流,天行之與地,止其於不為,而自爾一也。今季咸見其屍居而坐忘,”季咸看見壺子“屍居”,像屍體一樣坐在那裡,這是“坐忘”,人好象已經陽神出竅瞭,離開瞭身體瞭。“屍居”是一種定,不是每一種定都是這樣,這種定在道傢叫“地文之定”,“地仙之定”。“即謂之將死,睹其神動而天隨,因謂之有生,誠應不以心而理自玄符,與變化升降而以世為量,然後足為物主而順時無極,故非相者所測耳。”因此,你看相是看不出來的。“此《應帝王》之大意也。”

是殆見吾杜德機也。

“杜德機”是莊子自己造的一個名稱,一個名詞。在莊子以前,其它的子書上沒有看到過,在後來中國文學上,“杜德機”這個名詞經常出現,很多古人寫的詩詞文章經常引用它。現在把“杜德機”實在的情形向諸位解釋清楚。所謂“杜”就是關門,“德”是一切活動的作用。用這個機關把一切關閉瞭。這個關閉的道理是什麼?實際上一個人修養的功夫,等於普通學佛修道的人,打坐到瞭氣住脈停這個程度。譬如呼吸停止瞭,脈搏不跳瞭,血液都不流行瞭,這是生理上的功夫。生理上的功夫不一定是得到禪定的人才做得到,有許多有專門練氣功、練武功、或者練瑜珈術,也可以做到,可是不能算是氣住脈停最高的境界,不能算是禪定的境界。所謂禪定的境界,氣住脈停還是容易,思想念頭都關閉瞭,這個比氣住脈停還要困難。我們曉得“杜德機”不止氣住脈停,思想完全關閉瞭,身體上呼吸幾年來完全停止瞭,血脈也不流行瞭,摸到手上,到處的脈搏都停止瞭,那麼這兩種身心配合起來,就是“杜德機”的境界。

嘗又與來。”因此,壺子又吩咐列子,叫他又陪神巫來。我們用普通的術語,或者拿小說的口吻來講,列子的老師壺子同那位神巫在鬥法。

機發於踵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吾見其杜權矣!”

第二天列子又陪神巫來見壺子。他出來告訴列子說:很幸運,你的老師總算碰到我,這個病好瞭,這條命有救瞭,今天我看有生機瞭。他說這是我的功勞,因為你的老師看瞭我一下,等於現在人講的,我的加被,我的感應,或我念個咒,所以把它弄好瞭。這種都是有功歸之於自己的辦法。“吾見其杜權矣。”“杜”就是關閉關起來,我們讀古書,常常讀到“杜門謝客”,就是關起門來不見客人。“杜權”同“杜德機”不一樣。他說我現在瞭解瞭,上一次看到你的老師快要死瞭,完全關閉瞭,那是暫時的,現在還有一線生機可以救瞭。

列子入,以告壺子。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天壤,名實不入,而機發於踵。是殆見吾善者機也。嘗又與來。”

列子聽瞭以後很高興,回來向老師壺子報告。“鄉”通向,就是白話裡的剛才。後來中國文化許多的古書上,這兩個字常常通用。壺子說:我剛剛給他看的境界是“天壤”,就是陽氣上升向高空走的境界。我們要註意,這都是修養的三部功夫,莊子那麼明白地講,同我們學佛學禪定有很大關系的。前面講的“杜德機”是“地文”之學,完全進入陰的境界,定下去什麼都沒有。換一句說,我們普通人修道,很向往這個入定,其實真正的入定,拿中國文化的道理講,正是陰境界,關閉的境界。所以修道成功,拿道傢觀念來講,要純陽之體,要純陽的境界。純陽的境界不是關閉的, 是開發的。等於佛傢講的大圓鏡智佛光普照那個道理。但是要真正陽氣的發起,必須要經過陰境界才能發起,陰極才能陽生,所謂靜到極點才生起動,那個動不是大動,是靜中之動,是自動,這個自動就是升華的境界。那麼莊子在這裡,也等於把實際情形顯露給我們瞭。

莊子說到瞭這個境界是“名實不入”,“名”代表一切外在的現象,“實”代表我們認為的一切真實的環境。換句話說,到瞭這個境界,內外不是隔絕,外面的一切境界影響,雖然過來,此心自然不動念,不是有意的控制它,是自然的。我們普通的人,要修到把念頭控制來“不動心”,已經非常難,即使做到瞭,也是“地文”的境界,陰的境界。那對道的修養,還沒有影子呢,還隻是初步摸著而已。到瞭“天壤”的境界,陰極陽生,就是“名實不入”。如果我們再加兩個字,就是“名實不入於中”,這個“中”,不是心藏不是腦子,這個“中”是個抽象的,等於是本體自性的。

“而機發於踵。”這個時候的“機”,也包括瞭氣,氣不完全是“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修氣脈。普通學佛學道的很註重這個修氣脈。氣是氣,但是要註意不是修鼻子呼吸之氣,鼻子呼吸之氣是氣的最初步,;因為這個氣沒有什麼可修的,所以拼命煉氣功的人要特別註意,因為這個氣是往來的,生滅的。這個氣一下進來一下出去,你想辦法盡力把它控制住,讓它停留下來,你功夫再高,也不過多停留一陣的時間,它還是一來一去。所以認為呼吸之氣,就是生命之氣,完全錯瞭。因為這個氣有生有滅,有來有往。所以修身就是一生一滅中間那個生命本能,那個作用叫作氣。原理上是如此,也是事實,大傢自己去體會。至於修脈呢,比氣又進一步瞭。脈不是血管,也離不開每一個微血管神經,微血管神經還是初步的。真正的脈還不是微血管神經,是我們這個生命同宇宙之間交流的交能的,可以說是無形無相的。可是有這麼一個作用,這隻有拿自己本身做實驗。修養到達那個境界,功夫到達那個時候,自然會知道。所以修氣修脈修成功瞭,就是莊子講的這個“機”瞭。這個機關的機,就有把握瞭。“而機發於踵”,所以氣脈的道理都是從腳底心發動的。這一點我們常常強調,非常重要。莊子在《大宗師》中都提到,“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普通人的呼吸是到肺部,在喉部,就是剛才講的呼吸往來,普通人尖到若幹時間一定要死掉的。“真人”,得道的人,他們每一呼吸都到達腳後跟腳底心的,這就是“機發於踵”。所以我們的腳後跟腳底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腳底心,古人有一句至理名言:“烼從腳底生”,這個“精“不是精蟲卵藏那個精,如果講精蟲從腳生,那你腳後跟出毛病瞭,有細菌瞭,那你完全搞錯瞭。這個“精”是精神的精,就是生命的本來。

“是殆見吾善者機矣。”“善”是代表陽,所以我們中國講修養“為善最樂”,那不是理論,是一人實際的事。人真正做瞭善事,會非常快樂。快樂不是高興,高興還不算快樂。因為“善”的思想代表陽,所以做善事,是陽機發動,陽氣就充滿,生機就充滿。做壞事,憂愁苦怒代表陰,所以人在憂愁苦怒之中,或做惡事做得越多,陰氣越來越重。普通一個看相的也看得出來。壺子說:他總算看到我陽機的發動,看到我好的一面瞭。因此他又告訴列子,“嘗又與來”,你再叫他來。

《莊子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