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的境界
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與乎其斛而不堅也,張乎其虛而不華也;
上古時代得道的真人,代表我們老祖宗的,夠得上稱為“大宗師”的人,有瞭出世的修養成就,然後再做入世的事業,所謂能夠救世救人,莊子稱他們為真人、至人。這些真人外表的作為,非常講仁義,為仁義而為之,可以犧牲自我,卻不結黨不用私,是天下為公的。所以,做瞭就做瞭,不希望你來恭維我,力所當為義所當為的事,做完瞭不需要別人知道。莊子這裡不提仁隻講義,這個義不是義氣,是講愛人的發揮。
儒傢孟子解釋義:“義者,宜也。”中庸之道,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就是宜。舉例來講,火燒起來瞭,我趕快挑水滅火,水不夠再去挑,萬一挑累瞭就算瞭,聽其天命,反正我盡力瞭,這就是“宜”,做到恰到好處就算瞭。墨子對義的解釋帶一點俠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義也。”“天下有難,摩頂放踵,以利天下”,自己犧牲瞭在所不惜,這是墨傢的思想。
莊子這裡講的“義”是近於墨傢的義,不是儒傢的義。“若不足而不承;”得瞭道的人作人處世,永遠沒有自滿,覺得自己好象永遠不夠。“而不承”,不接受什麼,也不想什麼東西屬於自己,隻有拿出來的。中國歷史上,很多道傢的人物出來因應時勢,撥亂反正以後,“功成、名遂、身退”,一個個都溜走瞭。為什麼呢?他們都很謙虛:“我德性不夠啊,天下國傢你搞就好瞭嘛。”是永遠都不滿足自己的。
“與乎其觚而不堅也,”道傢做人都是內方外圓的,雖然對人都很和藹,無可無不可,但是他沒有成見,不堅持自己的意見,所以才能“張乎其虛而不華也”,像花一樣張開,自己內在空空洞洞,無主觀無成見,沒有虛華,不宣傳,永遠是虛懷若谷。這是做人的態度。
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進我色也,與乎止我德也;厲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連乎其似好閉也,悗乎忘其言也。
真人對於人生是樂觀的。“崔乎”就是巍巍,高大之意,他雖然站在最高的位置,也有很高的成就,但不是為欲望驅使去做的,是為瞭天下,“不得已而為之”,是“不得已”去做的。真人雖然對社會貢獻瞭一切,態度是理所當然的。沒有一點覺得,我幫助瞭你,你要謝謝我,沒有這回事,“與乎止我德也;”“與”就是同你共同做瞭事,到瞭相當的程度就停止瞭,因為不能再幫助下去瞭。在歷史上有許多瞭不起的人,因為不懂這個原理,最後都殺頭抄傢瞭,為什麼?因為功高震主。功勞太大,道德太高,學問太好,到某個時候趕快要溜,不溜不行。道傢的人到瞭某個階段就走瞭,恰到好處。天下事不能圓的,太滿瞭要爆的。
“厲乎其似世乎,”他處世的態度很莊嚴很莊重,一切的做法作為很嚴厲。“似世乎‘,跟著一般世俗的走。他不是為自己,是為瞭世俗的需要而這樣做。得道的人處世,還遠不止有這樣的修養,每個條件他都具備。“敖乎其未可制也;”“敖”等於是很傲慢。傲慢到什麼程度呢?你看不出傲慢,是絕對的謙虛。在傲慢與謙虛之間到什麼程度呢?“天子不能臣,諸侯不能友”,所以永遠不出來,永遠不擔任任何名義的。“其未可制也”,他不屬於哪一個范圍。
“連乎其似好閉也,”雖然如此,他做人處處有一個范圍。表面上看起來很固執,其實不是固執,一個為人處世自己沒有一個范圍,超過瞭一個范圍,結果當然是非常不好。因此得瞭道的人,他自然懂得人生,懂得處世。“悗乎忘其言也。”形容他使個個佩服,信仰,也忘記瞭他的語言,因為他的理論已經深入人心,大傢已經作到瞭。因此道傢的人既不著書又不立說,等於佛說“不可說不可說”,沒有什麼好說的。不過,莊子寫瞭那麼多,老子也寫瞭五千言,看來似乎隻有釋迦穆尼佛高明一點,自己沒有動手寫過一個子,都是弟子們寫的。老子莊子都逃不瞭責任。白居易就笑老子:“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言老君是知者,如何自著五千文。”
在講下一段之前,先提一個歷史的經驗與理論。中國歷史上光輝的時代,在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清代“康幹盛世”,這三者在文治武功上都瞭不起,值得欽佩。宋、元、明都沒有什麼值得特別可提的。但是在這些光輝的時代,起真正指導作用的是道傢思想,尤其是老莊。所謂“文景時代,好用黃老”,是用黃老思想來做政治的指導。那麼在中國這三五千年的歷史中,究竟是哪一個傢的思想做指導,使天下得太平,時代起光輝的呢?
這個問題不是研究過去的歷史,而是二十一世紀的歷史要我們如何開展,這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問題,青年同學們要特別註意,不要因為讀《莊子》而研究古書,這個古書何必研究它呢?所謂“溫故而知新”,我們要知道未來,這是一個思想上的啟發,非常重要!我們向青年同學們提出歷史上一個非常關鍵之處,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有兩點。第一點,剛才講的“文景之治”,在文化哲學史上都是講以黃老,以道傢思想作政治思想的主題,實際上不是這樣,是八個字“內用黃老,外示儒術”。黃老是放到口袋裡用的,外面標榜的招牌是孔孟的儒傢思想。
這八個字就是我們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歷史上的大秘密。那麼它的重點在哪裡?我們要知道一個傳統,在中國過去當皇帝比現在困難呦,一輩子好壞,最後給你一個謚號做定評。如歷史上的好皇帝,謚號“宣”的沒有幾個,如周宣王,漢宣帝,唐宣帝,明宣帝隻有幾個,凡是死後謚號是“宣帝”“文帝”的,都瞭不起。當然不希望將來再有如“獻帝”,把國傢都獻瞭給人傢的,“哀帝”那就太悲哀瞭,值得哭得,“殤帝”,短命死瞭的。所以一看帝王的謚號,就知道那個時代瞭,這是讀中國歷史要懂的。
上一次講道,《大宗師》提出來,得道的人“內聖之學”證得瞭,就是所謂的真人。上面描述“真人”修養的境界和成就,下面描述“真人”內聖之後,是否入世起用?換句話說,得道以後是否要修道?這個修道就是道的用,也就是入世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