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放生的問題

【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然。”】

“邯鄲之民”,邯鄲(邯 拼音:hán;鄲 拼音:dān。邯鄲:戰國時趙都邯鄲。趙王城遺址在今 河北省邯鄲市區西南),我們已經提到過幾次,在古代歷史上是有名的區域,在研究中國的內戰史、軍事學,研究地理戰略,也是重要的重鎮。歷史上很多的故事都發生在邯鄲這個地方,戰國時候屬於趙國。“正月之旦獻鳩於簡子”,有一個人,正月初一獻一隻鳩(鳩 拼音:jiū)鳥給趙簡子。我們過去在大陸,年紀大的人拐杖頭上那個鳥就是鳩鳥,代表高年。“簡子大悅,厚賞之”,簡子很高興,賞給他很多的錢。“客問其故”,這個“客”字在古書上經常提到,就是旁邊有一個人,貴姓大名都不講瞭。有一個人就問趙簡子,為什麼正月初一送你這個鳥你就厚賞呢?因為簡子是當時趙國的權臣,歷史上有名的,後來篡位。

“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正月初一得到一隻鳥,把它放生瞭,有恩,今年運氣會好。所以放生並不是由佛教開始的,自己中國人不懂中國文化,放生是中國的古禮,上古流傳下來的。“客曰”,這個人就講瞭,他說你這個辦法不對,“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眾矣”,老百姓曉得你喜歡放生,不得瞭啦,拼命去抓鳥,抓到瞭,活的賣給你放生,弄死的就吃掉瞭或者丟掉,反而把鳥弄死更多瞭,這樣你不是放生啊!“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你是個國傢的領導人,要放生,不如下個命令禁止打獵、捕鳥,不準殺生,這樣不就是解決問題瞭嗎?“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抓來,然後叫人念經放生,他說你是做好事還是做壞事啊?恩與過兩個不相抵的。換句話說,你這個罪過比做好事還大;你鼓勵大傢去抓鳥,這不是做好事啊!趙簡子一聽,“曰然”,對,就采用瞭他的意見,向全國下命令禁止打獵。

我經常說學佛的同學們,做好事要有智慧,很難做。今天我從電梯下來,碰到外面來兩個彪形大漢,一個人背瞭個袋子,有幾十隻烏龜,拿到這裡來放生。因為這裡有個同學莫名其妙,告訴他們我們這裡放生,我叫他們把烏龜放到樓頂去吧!反正樓頂有個自來水管!(眾笑)

動植物為誰而生

【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獻魚鴈者,田氏視之,乃嘆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谷,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如響。鮑氏之子年十二,預於次,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噆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齊田氏”,齊國的田氏,是齊國的權臣。在中國歷史上齊國本來是薑太公的後代,六七百年以後,他的權臣田傢篡位,自己當王瞭。所以戰國以後齊國已經不是薑太公的後代瞭。孟嘗君的祖先就姓田,那個時候是權臣,“祖於庭,食客千人”,就是祭祖宗的時候,田傢素來是很豪氣好客,客人很多。所以到孟嘗君手裡,在他傢裡常年吃住的有三千多人。我們看看沒有什麼瞭不起,不過現在再有錢的傢庭也養不起啊,除非辦廠、大公司。他那時候都是食客啊,不要你做工的,就在傢裡住,發薪水給你,一天吃飽瞭沒有事,各種各樣的人都有。

戰國時候流行養士培養聲譽,那個時候全中國的人口也不會超過現在的臺灣啊,所以孔子三千弟子同孟嘗君養三千食客,在現在人口來比,就是有幾百萬的學生、幾百萬的部隊,那不得瞭的。換句話孟嘗君在組黨,他有群眾的力量。雖然食客三千,最後有問題的時候,那些學問好的,講哲學、科學的都沒有用,能夠救他的是雞鳴狗盜之徒。這是歷史上一個大故事,也是歷史上一個大諷刺,所以人的專長沒有一定,歷史上說雞鳴狗盜之徒就是指這件事。

這裡的齊田氏,是田傢另外一件故事,是不是盂嘗君或者是他的父親,不知道。這個田傢,“中座有獻魚鴈者”,可以說在他一千客人中有個人奉獻瞭魚還有鴈(鴈 拼音:yàn),不是天上的鳶(鳶 拼音:yuān),其實就是鵝啦!“田氏視之,乃嘆曰”,田傢人一看,感嘆說,“天之於民厚矣”,上天生萬物,對我們人類太厚瞭,“殖五谷,生魚鳥,以為之用”,生瞭米、麥子、高梁、大豆、青菜、蘿卜,各種都有,又生瞭一些魚鳥,給我們大傢用,就是說上天的恩惠太大瞭。“眾客和之如響”,這一班都靠他吃飯的人,看到老板那麼講,大傢都說是、是,是上天的恩惠。佛教信眾說那是菩薩的慈悲。

“鮑氏之子年十二,預於次”,中間有個姓鮑的小孩十二歲,也是他門下的賓客,“進曰”,這個孩子站起來講,“不如君言”,他說你的話我反對。這個孩子膽子很大,天才兒童,“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天地生萬物,生人、生魚、生鴨子、生蟲子……上天是一律平等的,“類無貴賤”,哪樣好哪樣壞,沒有標準的。“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迭 拼音:dié,交換,輪流)相食”,他說天地生萬物,結果生物界是弱肉強食,你吃我,我吃你,大吃小,都是不公平的。尤其人最壞,因為人聰明有智力,什麼都吃,連老虎雖會吃人,也害怕人,因為人專門吃老虎。不過人吃瞭萬物,而螞蟻、蚊子、細菌也吃人,互相吃。“非相為而生之”,這個天地宇宙,是個悲觀、慘痛的宇宙,萬物互不相愛。

老實講,在世界宗教哲學界,隻有佛教提出來眾生平等。所謂眾生不是隻講人啊,包括一切生命,細菌、螞蟻,有生命的東西一律要互相愛護,要平等,這是佛傢幾千年前提出的口號。在《列子》這裡,這個小孩講的也是一樣,他說“人取可食者而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人最可惡,凡是可以吃的統統吃,難道上天是為人類而生這些東西的嗎?

有些宗教的哲學認為,上天是生這些給我們人吃的,這一點是錯誤的,這個哲學不通,這是人類文化自己吹牛,自己定的,是人類的悲哀。哲學通達的話是眾生平等,所以我們幾千年前的文化,這個鮑傢的小孩子就講出來瞭,上天生萬物難道是給人吃的嗎?所以你看瞭古書,看瞭《列子》,再看達爾文的進化論,十七世紀以後的這個世界,強權勝於公理,一直到現在都流行。其實中國人幾千年前就講過瞭這個道理,自己不讀古書不知道。

“且蚊蚋(蚊 拼音:wén;蚋 拼音:ruì。蚊蚋:蚊子)噆(噆 拼音:zǎn,叮咬)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並且蚊子專門吃人類的皮膚,老虎、豹子、狼啊,專吃生物的肉。難道說上天生人就是專為蚊子吃才生的嗎?為瞭給老虎豹子吃,才生出有血肉的動物嗎?

所以《列子》講到這裡是一個問號,你們自己去研究,他不作結論。這個哲學從這個小孩子嘴裡講出來,反駁瞭田傢這個空話,這是一段,道理是連起來的。

誰不是乞丐

【齊有貧者,常乞於城市。城市患其亟也,眾莫之與。遂適田氏之廄,從馬醫作役,而假食郭中。人戲之曰:“從馬醫而食,不以辱乎?”乞兒曰:“天下之辱莫過於乞。乞猶不辱,豈辱馬醫哉?”】

跟著下來說,“齊有貧者,常乞於城市”,齊國有一個人,窮得不得瞭,在城市中討飯。齊國的國都在山東臨淄(淄 拼音:zī),“城市患其亟(亟 拼音:qì,屢次)也”,都市裡的人討厭這個傢夥,來的次數太多瞭,“眾莫之與”,所以他來討飯要錢,沒有人給他。“遂適田氏之廄”,他討飯都討不到瞭,就到瞭田傢後院馬廄養馬的地方去。古人養馬,尤其大戶人傢,那馬多得很啊,幾十匹、幾百匹馬,馬廄裡有專人管的。這個人到瞭田傢馬廄處,找誰幫忙啊?找獸醫,“從馬醫作役”,跟著那個獸醫做一點事情,“而假食郭中”,得到一點飯吃。“郭”是范圍,在那個馬廄的圍墻裡。

“人戲之曰:從馬醫而食,不以辱乎”,大傢看到他,笑這個討飯的,你這個傢夥倒黴瞭,因為古人很看不起醫生,中國古代把醫跟畫符念咒跳神的巫字連在一起,所以叫巫醫。而且中國上古凡是會醫的人,一定會畫符念咒,會裝神弄鬼,所以上古對醫這個方伎非常看不起。到瞭民國初年,我小的時候,還有些醫生門口掛一個牌子---“儒醫”,代表這個醫生不是普通的醫生,是讀書人。以前學醫的是學專門技術,除瞭醫,其他學問不懂,所以那些名醫、儒醫啊,就很難得瞭。這個乞兒被大傢恥笑,討飯都討不到,現在從馬醫那裡討飯吃,“不以辱乎”,真不嫌丟臉。

“乞兒曰”,這個就是討飯的哲學來瞭,註意啊!講出來我們世界上的人都是討飯的,哪個不討飯?你們大學畢業拿到博士,我經常說你讀出來博士幹什麼?給世界上那些“不是”用的。什麼都不是的人,隻要有錢,開公司行號,開大工廠,叫你這個博士專傢來,高薪給你,幹不幹?你一定幹。你做得不好,開除,另請專傢。所以我勸你們要做“不是”,那是最高的,隻要有辦法,你站得起來,無論什麼學問專才都可以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你看這個是什麼力量?哪個力量最大?所以天下人都是乞兒,都是討飯吃,我們哪個人不在討飯?你不要認為是大學畢業,拿高薪,不過是高級討飯的,你還不是靠別人發薪水給你嗎?你有辦法,你發薪水給別人,對不對?所以向人傢討飯的多,做老板給飯的人到底還是少數,這個哲學在這裡。

現在我們看討飯的哲學,“天下之辱莫過於乞。乞猶不辱,豈辱馬醫哉”,他說你們笑什麼?天下最恥辱的是向人傢討飯吃,對不對?向人傢討飯吃自己都不臉紅的話,替馬醫做一點事,換一口飯吃,又有什麼恥辱啊?這是天經地義嘛!換句話說,我以勞力換來的。

歸根究底,天下人都在討飯,有哪個覺得羞恥啊?這個哲學道理很高明瞭,我們要認清楚,不要傲慢。年輕的同學們本事再大,還是非去討飯不可,如果人傢不用你,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除非你用你自己。下面另有一段故事。

心理作用的影響

【宋人有遊於道,得人遺契者,歸而藏之,密數其齒。告鄰人曰:“吾富可待矣。”】

宋國有一個人到外面去遊玩,在路上“得人遺契者”,撿到一樣東西,是人傢財產的證據,比如說在路上撿到一個銀行定期存折。他高興得不得瞭,把這一筆財產“歸而藏之”,回去把它保護起來。“密數其齒”,這個“齒”古代代表年齡,所以看馬年齡是看牙齒,馬是一歲長一顆牙齒。他撿到瞭以後計算,定期還有多久就到期瞭,躺在那裡去數。“告鄰人曰”,他跟隔壁鄰居說,“吾富可待矣”,你看著啊,我馬上要發財瞭。

【人有枯梧樹者,其鄰父言枯梧之樹不祥,其鄰人遽(遽 拼音:jù,急,倉猝)而伐之。鄰人父因請以為薪。其人乃不悅,曰:“鄰人之父徒欲為薪,而教吾伐之也,與我鄰若此,其險豈可哉?”】

有一個人有一株枯掉的梧桐樹,隔壁鄰居講,傢裡庭院中的樹木枯掉瞭風水不好,不吉利。這個人一聽啊,就把這個樹砍瞭。“鄰人父”,隔壁這個老頭子,見他把這株枯梧桐樹砍掉瞭,“因請以為薪”,他說你不要丟掉,給我做柴燒吧。

“其人乃不悅曰”,這個人不高興瞭。“鄰人之父徒欲為薪,而教吾伐之也,與我鄰若此,其險豈可哉”,起先我以為他是好意,告訴我風水不好讓把樹砍掉,結果我聽他的話上瞭當,原來他要拿回去做柴燒。我悟瞭!原來他是要柴燒,所以講風水不好,要我把樹砍瞭。他說這樣的鄰居太危險,太壞瞭,會打主意的人,我不要跟他做鄰居瞭。

【人有亡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也;顏色,竊也,言語,竊也;作動態度,無為而不竊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者。】

“人有亡者”,鐵打成斧頭叫做拼音:fū),有一個人丟掉瞭一把斧頭,“意其鄰之子”,研究瞭半天,誰偷的呢?啊!隔壁鄰居那個孩子,學校功課不好,外面有名的太保,一定是他偷的。“視其行步,竊也;顏色,竊也;言語,竊也;作動態度,無為而不竊也”,看他走路就是個小偷的樣子,看他的態度,越看越像小偷的樣子,看他穿的衣服,就是小偷。看他的講話,尤其最近這一兩天,跟我們講話時,越看越像,這個鐵斧子一定是他偷的。

“俄而抇(抇 拼音:hú,發掘)其谷而得其鐵,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者”,過瞭幾天,在傢裡找別的東西,又把那把斧頭找出來瞭,沒有被偷走。再看隔壁鄰居那個孩子,看他講話,看他的動作,看他的態度,看他的衣服,都不像偷東西的人。

你們在座的同學,很多研究心理學的,這個地方就要註意瞭,這是很好的一個心理學資料,關系到行為心理、政治心理、醫學心理,各種各樣。所以常常有人來跟我講,哎呀!傢裡有個壞孩子,有神經病啊!好幾個人來跟我講。我說把你孩子叫來我看看。我後來痛罵他,你這孩子一點也沒有神經病,你們傢裡把他搞神經瞭。很多事情都是這樣,被別人造成的。這三段故事,看起來都不連貫的,好像不相幹的,孤零零單獨的,你們去想想看,這要靠我們智慧去參透瞭。最後還有兩段,這一章就結束瞭。

精神專註的結果

【白公勝慮亂,罷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貫頤,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鄭人聞之曰:“頤之忘,將何不忘哉?”意之所屬著其行,足躓株埳墻,頭抵植木,而不自知也。】

“白公勝慮亂”,白公是春秋戰國時一個小國的領袖,名字叫勝,前面講過他。白公憂慮下面的人會有叛變,怕人傢殺瞭他。“罷朝而立”,有一天上朝完畢,他站在那裡不敢下去,“倒杖策錣(錣 拼音:zhuì)”,把手邊拿的有鐵叉子的那個拐杖,古人做武器用的,他倒過來靠在那裡想,誰靠不住?哪個會叛變?他越想越煩,不知不覺把臉靠在那個拐杖叉子上,“上貫頤”,結果杖叉子把臉戳破瞭,“血流至地”,他自己都不知道。

“鄭人聞之曰”,這一個故事被鄭國一個人聽到瞭,等於現在說英國人發生這個事,被一個美國人聽到瞭,“頤之忘,將何不忘哉”,聽到的人說,一個人自己的臉都可以忘掉,別的事還有什麼忘不瞭的呢?所以一個人啊,思想專心在某一件事上,把身體都忘瞭,尤其人在恐懼害怕、煩惱憂慮重大之事時,就會把自己忘掉,連生命都忘掉。這都是心理的道理,一切唯心造的。所以做人做事都要懂這些道理,不要自己搗鬼,如果精神專註在某一樁事,其他一切一定會丟得開。像你們學打坐的,坐在那裡腿發麻,這裡痛,那裡痛,然後講我要空,你空掉千什麼?真要空掉的時候就不麻不痛瞭。他說“頤之忘”,這個臉上反應最靈敏的部位都會忘掉,被另一個嚴重的心理換去瞭,“將何不忘哉”,還有哪一樣不可以忘?你怎麼空不掉?不過,人就是空不瞭,因為人不能對自己下一個決心。你說,哎呀!我今天工夫好一點,能夠空掉。其實,那不過是你心理、生理另外換一個狀態而已。

所以結論,“意之所屬著其行”,這個“意”就是代表心理作用。心理作用專註於某一件事上,就表達在你的行為上,從你的行為上就看得出來。“足躓(躓 拼音:zhì)株埳(埳 拼音:xiàn,古同“陷”)”,足踮起來,乃至踏到一個刺,踏到陷阱裡,自己還不曉得,因為自己走路專心。“頭抵植木,而不自知也”,頭撞上樹枝都不知道,像白公勝一樣,刺傷瞭自己,自己都忘記瞭。這是代表最後一個唯心的作用。下面最後這個故事是全篇的結論,連貫首尾的。

【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

“齊人有欲金者”,齊國有一個人想黃金、想錢想瘋瞭。“清旦衣冠而之市”,早上穿瞭最漂亮的衣服到鬧區去搶金店。“適鬻(鬻 拼音:yù,賣)金者之所”,到瞭金店、銀樓的地方,“因攫(攫 拼音:jué,抓取)其金而去”,看到人傢正在做黃金買賣,他穿得衣冠整齊,好像大商人,進來看到黃金在櫃臺上,他把黃金一拿就走瞭。這就是白晝攫金的故事,

“吏捕得之”,最後被警察抓住瞭,“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就問他,那麼多人在店裡,你公然把人傢的黃金拿去,好像目中無人,膽子好大。你們在座的,如果做過行政工作的,就問問這個犯人,你怎麼搞的?為什麼這麼傻呢?這個人講一個道理,“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他說我要黃金,那個時候根本看不見一個人,隻看到金子,就拿瞭。

這一篇故事的結論是什麼?好的也有,壞的也有,像歷史上的漢高祖、唐太宗、朱元璋都是這個樣子。這些人要拿金的時候目中無人,隻拿金,所以他成功瞭;項羽也是這樣的拿金,但是他倒黴,失敗瞭。所以這個世界上都是白天到街上拿金的人,太多瞭,看到就拿。這個結論很妙,其實《列子》的文章跟《莊子》的一樣,外表是不給你作結論的。全篇的《說符》,開頭講什麼,最後以這個故事作結論,其中意義深長,我隻提起大傢註意。這裡把宇宙的哲學、人生的哲學,一切做人做事,領導別人或被人領導的道理統統告訴你瞭。青年同學們不要聽瞭列子的話白天上街抓人傢的金子,那就不對瞭,要有本事像劉邦、唐太宗、朱元璋那麼抓才可以。我們今天到這裡為止。

《列子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