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部分

問不孝有三

有同學問“不孝有三”是哪三樣的問題。我們古代重男輕女,但是中國上古男女還是平等的,男女不平等是宋朝以後的事,所以在古書上女孩子也可以稱兄弟,叫女兄、女弟。所謂“不孝有三”,不一定是指男性而言,“無後為大”,無後是第一不孝。第二不孝是“傢貧親老不仕”,父母年紀大瞭,傢庭生活貧寒,自己還裝清高,懶惰,這樣不做,那樣不做.不肯養父母,這是第二條不孝。第三不孝就是自己“曲意阿從(阿 拼音:ā;從 拼音:cóng。阿從:阿附曲從),陷親不義”,父母教育你立身,自己站不起來,永遠靠父母生活。這是三樣不孝。

“無後為大”是第一條,其他兩條不講。那麼依據在哪裡呢?要看朱熹的“四書”註解。其中《孟子》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朱熹集註裡,也不是朱熹的見解,是朱熹引用古人的見解。這個問題很麻煩,你幾乎把我考倒瞭。

不過,有些問題我不大同意,怎麼說呢?“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是不錯,因為民族主義,事關人類的衍生,這個暫時不管。有一條我非常反感,就是“傢貧親老不仕”也算不孝之一,我很反對。中國的知識分子好像隻有一條生路,隻有做官。其實知識分子不一定要做官,做官、做皇帝是職業的不同,人生要有自己的事業,對社會國傢有貢獻叫做事業,能夠創出事業來才是大孝子。這個觀念在哪裡呢?在《孝經》這一本書裡。《孝經》是中國文化十三經之一,是孔子傳道的學生曾子所著的。所以真正的大孝是大孝於天下,換句話說,對社會人類有貢獻就是大孝子,這是《孝經》裡頭的道理。

另外,一定要做官才叫孝子嗎?那是解釋錯誤,所以孟子也不引用。我認為中國幾千年的教育犯一個錯誤,重男輕女,因為重男,每人都想生個兒子望子成龍,成龍的方法隻有教育他讀書。讀書有什麼好呢?讀書可以做官。做官有什麼好呢?升官可以發財。現在一直到選舉也是這個觀念。不過《朱子治傢格言》裡說,“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這是我們小時候的一個基本教育。讀書人志在聖賢,不是詩作得好,文章寫得好;為官呢?心存君國。但是盡管從小那麼教,結果出來還不是想升官,升官以後想發財?所以,升官發財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我在講《孟子》的時候也提到過, “不孝有三”之中這一條我是不大同意的。好啦!現在我們回過來看《列子》。

趙國領導人的憂患

【趙襄子使新稺穆子攻翟,勝之,取左人、中人,使遽人謁之。襄子方食而有憂色。左右曰:“一朝而兩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憂色,何也?”襄子曰:“夫江河之大也,不過三日;飄風曓雨不終朝,日中不須臾。今趙氏之德行,無所施於積,一朝而兩城下,亡其及我哉!”】

註意啊!這一段是人生的哲學,也是天下國傢大政治的哲學。

“趙襄子使新稺穆子攻翟,勝之,取左人、中人”,春秋戰國時是諸侯分治,等於現在歐洲一樣,一個縣就是一個國傢,每個諸侯都是自稱國君的。趙國的諸侯趙襄子,派一個叫做新稺(稺 拼音:zhì, 古同“稚”)穆子的人出兵“攻翟(翟 拼音:dí)”,翟國是一個小國傢,結果趙國打瞭勝仗,占據瞭“左人、中人”兩個翟國的地方。打瞭勝仗,侵略他國,占有人傢的土地,如果是拿破侖的話,馬上就要建立一個凱旋門瞭。可是中國文化不同,“使遽(遽 拼音:jù)人謁之”,戰敗的國傢派“遽人”,就是外交官之流,來呈投降書,地方也獻給你,地圖也呈送上來。“趙襄子方食而有憂色”,他正在吃飯,看到敵人遞瞭降書,一點都沒有高興,反而很難過憂愁的樣子。你們註意呀!一個國傢出兵打瞭勝仗,這個領袖不但沒有高興,而且連飯都吃不下,端著碗,筷子停下來,臉上很難過那個樣子。

“左右曰”,旁邊的參謀長啊、衛隊啊,站在那裡看到老板這個樣子就問,“一朝而兩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憂色,何也”,出兵打敵人,一天就勝利瞭,占據瞭兩個地方,任何人碰到這樣勝利的光榮都高興,可是你臉上不高興,為什麼?

趙襄子講話瞭。“夫江河之大也,不過三日”,大江、大河水漲起來,勢力好大,按照宇宙的自然法則,不過三天這個水一定會退瞭。《老子》中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大臺風來,下大雨,不超過一天的。你看我們每次刮臺風,最多三四個鐘頭最大,過瞭這幾個鐘頭就慢慢地減弱瞭。《列子》、《莊子》都是道傢的思想,發揮《老子》的道理。所以趙襄子也引用《老子》的思想,“飄風曓雨不終朝”,這個“曓(曓 拼音:bào)”字是“暴”字的古寫。突然來的幸福,突然來的機會,不會長久,不能再得。我們有一句俗話,“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好事沒有連著兩樣來的,壞事算不定兩三件一齊來,這是一個什麼道理?這是一個哲學大道理,這是宇宙的法則,這就要懂道傢的道理瞭。

“日中不須臾”,太陽當頂的時候,隻有幾秒鐘就要下坡瞭,這也是人生的境界。所以一個人得意的時候要留意瞭,不可以引滿,佛傢就叫做無常,不永恒,把握不住。佛傢隻講個大原則,《列子》這裡說得非常深刻,很現實。趙襄子懂得這個哲學的道理,這個領導人在歷史上很瞭不起。

“今趙氏之德行,無所施於積”,趙襄子自己說我們趙傢德行不夠,對全國的老百姓沒有大的功德,貢獻的力量積得不厚。所以我們曉得,佛傢講功德,世法也講功德。“一朝而兩城下”,現在戰爭勝利,一天之內占領人傢的土地,“亡其及我哉”,我在還可以,我的兒孫會以為是勝利的光輝。他說趙國馬上就要亡國瞭,你們不要隻看到勝利,勝利之後保持不住,就會像太陽一樣下去瞭,所以他說我難過,這不是好事。這是趙襄子說的,也是政治歷史人生大哲學。等於你們年輕人,十七八歲,年輕力壯還不努力,過瞭二十歲太陽就開始下坡瞭,“日中不須臾”啊!就過去瞭。

孔子談憂患

【孔子聞之曰:“趙氏其昌乎!夫憂者所以為昌也,喜者所以為亡也。勝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者也。賢主以此持勝,故其福及後世。齊楚吳越皆嘗勝矣,然卒取亡焉,不達乎持勝也。唯有道之主為能持勝。”】

“孔子聞之曰:趙氏其昌乎”,孔子聽到人傢講趙襄子說的這番話,就說趙國後代還會好。“夫憂者所以為昌也”,一個人隨時有憂患意識就有前途。如果忘記瞭憂患而傲慢自大,自以為瞭不起,這個人非失敗不可。越覺得自己不夠的人,越是會成功的,所以憂患就是最後成功的條件,一個國傢也是如此。孟子也講過,一個國傢,“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一個國傢沒有敵人,也沒有外面的力量來威脅你,這個國傢看起來很太平,其實危險極瞭,是亡國的象征。太平日子過得太舒服瞭,一旦有事發生,毫無抗拒之力,自然就亡瞭。

所以政治的道理,自古以來有文治者必有武備,文武兩個不能缺一。顯明老法師,也是我的師兄,他到印度去一趟,最近回來說,師兄,印度你不必去。我說我早知道,印度這個國傢,幾千年來沒有起來,因為它欠缺治國之道。而中國的儒傢、道傢,這方面非常完備,所以幾千年來這個民族國傢雖然遭遇許多災難,終未倒下,因為有兩大巨流文化之故。印度人自己文字、歷史都沒有,十七世紀以後才靠英國人整理,靠不住的。大部分印度原始的文字歷史,宋朝以後都在我們《大藏經》裡,他們不采用,為什麼呢?就是所謂治國之道的原理有所欠缺。

所以孔子講“趙氏其昌乎,夫憂者所以為昌也”,做人的道理也是這樣,你們青年人海天都在煩惱中,前途無“亮”,沒有亮光,怎麼辦?就煩啊!因為煩就曉得努力啊!就要去找這一個亮光,當然有希望。假使人生沒有憂患,不去找這一點亮光,就完瞭,所以“憂者所以為昌也”。

“喜者所以為亡也”,自己認為一切很滿意瞭,高興瞭,這是滅亡的一個先兆。所以一個人很得志,自己認為瞭不起瞭,那當然是滅亡,那不必問瞭。等於西方基督教的話,“上帝要你滅亡,必先使你瘋狂”,這也是真理啊!要毀滅一個人就使他先瘋狂。中國文化隻講一句儒傢的道理,“天將厚其福而報之”,也就是因果的道理。所以世界上有些壞人比一般人發財,運氣更好,因為上天要使他報應快一點,所以多給他一點福報,故意給他增加很好的機會,使他昏瞭頭,他把福報享完瞭,報應就快瞭,就是這個道理。

孔子又說“勝非難者也”,他說像趙襄子這樣出兵侵略人傢,一天當中打瞭勝仗,不困難,英雄事業,大英雄可以做到。“持之其難者也”,打瞭勝仗以後,保持這個成果是最大的困難。所以你看,像我們今天中午,同學們在準備漢唐的資料,唐代的唐太宗,當瞭皇帝統一瞭中國,有句名言“為君難”,當皇帝不容易啊!為臣也不易啊!當人傢好的幹部很難。所以說,創業難,守成也不易啊!父親創業,發瞭財,到孫子手裡就開始要敗瞭,有些到兒子手裡就敗傢瞭,所以守成也難。

“賢主以此持勝,故其福及後世”,賢明的領導人知道,把勝利的果實如何好好在憂患中保持,使他的財富可以延伸到後代。“齊楚吳越皆嘗勝矣”,他說你看我們歷史上的經驗,春秋的時候,齊國、楚國、吳國、越國都成瞭霸主,在幾十年當中都領導瞭一個國傢,都是絕對的英雄霸主,結果呢?齊國在哪裡?齊桓公的功業在哪裡?楚國的後代怎麼樣?越王勾踐又怎麼樣?吳王夫差又怎麼樣?“然卒取亡焉”,都完瞭。什麼道理?“不達乎持勝也”,因為他們不懂政治大哲學的修養。換句話說,不懂聖帝明王之道,不懂領導的哲學。領導的最高哲學是道德,不是靠權謀。所以“唯有道之主為能持勝”,隻有得道的領導人,才能保持這個勝利的果實,因為能謙虛,知憂患,才能永遠保持下去。

我們註意剛才的兩段故事,一個是白公的,如此之失敗,一個是趙襄子的,如此之成功,都是對照的啊!國傢天下大事,個人的修養,人生的大事、事業都在其中。以禪宗來講都是話頭,這些故事你要去參。相對的又有另一個故事,這是故事的總論。

以強示弱而勝的人

【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墨子為守攻,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故善持勝者,以強為弱。】

“孔子之勁”,這個是《列子》提出來的。歷史上的教主與聖人,文字都好,譬如釋迦牟尼叫做釋迦文佛,既然叫他文佛,那必定是懂學問的,釋迦牟尼佛十幾歲時,世間學問統統學完瞭,所以稱為釋迦文佛。孔子是文宣公啊!也叫文宣王,歷史上的每一個教主都是文武俱全的。釋迦牟尼佛十二歲可以一隻手抓起大象,把它丟出城外;拉弓射箭,可以射穿九重金鼓,文治武功都到瞭傢。孔子也一樣,我們都曉得孔子文好,但是孔子的勁,就是力氣,“能拓國門之關”,城門的鐵閘子下來,他一隻手可以撐住。他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都是力氣大的,“而不肯以力聞”,但他絕不表演武功,不肯以力大示人。

第二個是墨子。中國春秋戰國以後,是孔、墨、道三傢的文化,唐宋以後則是儒、釋、道三傢。墨子是墨翟,“墨子為守攻,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墨子》這本書,是諸子百傢之一,墨子是真講人類平等的,是救世主義,“摩頂放踵而利天下”,所以後世有人研究墨子,很有趣,寫墨子是印度過來的一個和尚。“摩頂放踵”,頭頂光光的,剃瞭光頭;放踵是不穿鞋子,光腳的,做利天下之事,隨身拿個雨傘就走瞭。還有一個人寫論文,說墨子是回教徒;另有一個人研究墨子,說他又黑又醜,是西伯利亞放逐的一個罪人,所以研究墨子的人很多,很好玩。墨子尚賢,尚同,尚平等。

公輸般,是春秋戰國時的一個大工程師、科學傢,什麼戰爭武器他都可以發明。墨子對他說,不要挑動國際戰爭,挑起瞭戰爭,要死多少人啊!墨子說我一個人來,你把所有的武器拿出來打我。公輸般把所有的武器都使出來,墨子都可以防守而不失敗,最後公輸般輸瞭。他說我還有一樣武器,拿出來你絕對守不住。墨子說我知道,你是想把我殺掉,我告訴你,我的弟子遍天下,就算你現在把我殺瞭,天下還有千千萬萬個墨子。

所以中國的幫會可以說是由墨子開始的,他每派的領袖叫巨子,巨子就是巨頭,墨子的弟子們各領導一方。我們現在稱工商界領導人為巨子,就是根據墨子這個歷史來的。墨子有個弟子是秦國的巨子,就是墨傢幫會的分支派,我們講青洪幫的堂主,也就是小說上寫的堂主。當時墨子在秦國的巨子有一個兒子犯法瞭,秦國的君王知道他是墨子的某一個巨子的兒子,就特赦瞭他,隻不過巨子最後仍照國法處理。所以墨子的那個組織很瞭不起,嚴重得很,那個時候國際上都怕他。

所以“公輸般服”,當時國際上唯一的武器專傢公輸般,服瞭。根據另一個考證,以前木工的工程師所拜的魯班祖師,就是公輸般。

墨子的用兵也是第一等的,軍事最高明,但是墨子“而不肯以兵知”,不願意以軍事出名。你要曉得,軍事上打勝仗是很難的,但是比起打敗仗還算容易,最難是打敗仗。所以諸葛亮六出祁山,打六次敗仗,古今一般批評認為他政治可以,用兵非其所長。其實錯瞭,在中國歷史上諸葛亮用兵,六次都是完美的撤退,沒有損失一兵一物。善於打勝仗固然難,善於打敗仗更難。諸葛亮善於撤退,後面敵人不敢追來,他是歷史上第一人。所以研究歷史的人不懂軍事,批評諸葛亮不長於軍事,是錯誤的。諸葛亮軍事的高明等於墨子一樣,很內行而不願意在軍事上出名。這一段舉瞭兩個大人物,一個孔子,一個墨子,這兩個都是教主。

“故善持勝者”,所以他們兩位在文化上能夠影響千秋萬代,成為諸子百傢之一的教主,因為他們都善於保持成功的果實。善於持勝是什麼原因呢?“以強為弱”,等於我們社會上有錢人裝窮,越有錢的人越裝窮。那些假裝自己很有錢,衣服又穿得闊氣,金手表金戒指都戴上,反正身上戴的都是金子,一定是剛剛發一點財的人。老發財的人,他還深怕人傢知道他有錢,衣服也穿破的,不過有一個道理,因為大傢知道他有錢。過去我有一個有錢的朋友,他說,你猜我這一套衣服穿瞭多少年?我一看這個是舊料子嘛!他說四十年瞭,好舊啊!可是我今天出去,人傢一看我的衣服說,你這個料子好貴的。我說嗯!嗯!很貴,很貴。這個衣服穿在我身上就貴,天下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要註意啊!“故善持勝者,以強為弱”,因為他謙虛,才能持勝。

【宋人有好行仁義者,三世不懈。傢無故黑牛生白犢,以問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以薦上帝。”居一年,其父無故而盲。其牛又復生白犢,其父又復令其子問孔子。其子曰:“前問之而失明,又何問乎?”父曰:“聖人之言先迕後合。其事未究,姑復問之。”其於又復問孔子。孔子曰:“吉祥也。”復教以祭。其子歸致命,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無故而盲。其後楚攻宋,圍其城;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壯者皆乘城而戰,死者大半。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圍解,而疾俱復。】

幸與不幸的道理

另一件故事又來瞭,“宋人有好行仁義者,三世不懈”,宋國有一個人,全傢人做好事,不是偶爾這裡拿十塊錢,那裡拿一百塊,那不算。這傢人做好事不止一代,做瞭三代。“傢無故黑牛生白犢,以問孔子”,有一年這傢出瞭怪事,黑牛生出一頭白小牛來,認為是反常不吉利。傢裡有白狗啊,白貓啊,那就麻煩瞭;尤其全身都是紅色的馬,有個地方一片白,那不得瞭,是吊喪的馬。這傢黑牛生白犢,害怕瞭,來問孔子。

“孔子曰:此吉祥也”,不要害怕,等於你們學佛的做瞭一個怪夢,門上什麼影子掉下來,動不動就問,煩死瞭,是迷信。這一傢人也迷信起來,就來問孔子。孔子說你不要迷信,大吉大利,是吉祥的,“以薦上帝”,最好你把這個小白牛殺掉,來祭拜一下天。

這傢人聽瞭孔子的話當然照做瞭,“居一年,其父無故而盲”,可是過瞭一年,這傢的父親莫名其妙眼睛瞎瞭。可見孔子的話不大靈光,好像孔子的密宗大概沒有學通一樣,這傢的兒子起瞭懷疑。“其牛又復生白犢”,這個黑牛又生白牛瞭,“其父又復令其子問孔子”,這傢的父親對孔子很有信心,派兒子再去問孔子。

兒子是年輕人,告訴父親,“前問之而失明,又何問乎”,去年你問他,他說大吉大利,你看,你倒黴,眼睛都看不見瞭,你還要相信那個孔子,再去問他幹什麼?

“父曰:‘聖人之言先迕後合,其事未究,姑復問之”,父親說你這個孩子不要亂講,孔子是聖人,聖人的話先迕,迕是不對的,先看起來相反,最後有結果。“其事未究”,他說這個結果還不知道呀!不要認為我眼睛瞎瞭就不對,你姑且聽我的話,再去問孔子。“其子又復問孔子”,這個孩子不像現在的青年,現在的青年一氣就到咖啡店去瞭,再不然去看電影瞭,不理你。古代的教育不同,父親既然講瞭,隻好又去問孔子。

“孔子曰:吉祥也。”好事,“復教以祭”,還是祭天。“其子歸致命”,這個兒子回來向父親報告,“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父親說,我們就照孔子的話去做。

“居一年”,再過一年,“其子又無故而肓”,兒子眼睛也瞎瞭,真倒黴,可見孔子的話不靈。“其後楚攻宋,圍其城”,後來楚國打宋國,把宋國的首都包圍起來,結果城裡吃的都沒有瞭,“民易子而食之”。歷史上經常有這種人吃人的時代,戰爭的時候,我們這裡好幾個人都看到過,很多做父母的,自願自殺給兒女們吃。老百姓交換兒子,自己兒女親手殺不下去,這是歷史上戰爭的痛苦,所以世界上不能有戰爭。要如何做到升平,大傢要好好修行瞭。“析骸而炊之”,把死人的骨頭拿來當柴燒,歷史上太多瞭!有一本書專門集中這些資料,哪一年,哪一代,講起來很痛苦,看得人都不敢看瞭,人類原來是那麼殘忍,同野獸是一樣的。“丁壯者皆乘城而戰,死者大半”,“丁壯”,就是壯丁,十八歲稱丁,二十以後稱壯年,各種說法不同。少年都臨時被征召,沒有受過軍訓就要做防禦戰,結果大半年輕人都被打死瞭。

“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這一傢人因為父親和兒子的眼睛瞎瞭,不需要出來打仗。“及圍解,而疾俱復”,等到楚國的兵退瞭,宋國解圍之後,這父子兩人的眼睛又看見瞭,所以孔子的密宗還是學通瞭的,預言兌現,大吉利。

這一段故事的道理,就是禍福相倚,不一定的。這個是《老子》哲學,“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有時候你發瞭財,很得意,這是好運氣瞭;但是因為你發瞭財,好運氣,會出別的不好的事情。有時候你說我現在很倒黴,到處都吃癟,算不定好運氣在後頭,所以禍福是相倚伏的。總而言之,正心、誠意、修身為本。

《列子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