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部分

《列子》這本書

《列子》這一本書,現在留下來的一共八篇,究竟是不是列子本人所作,在考據學上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一般學者的看法,認為這是後人的偽造。所謂後人,當然不是指現在的人。考據的問題是很難分辨的,不過,認為不完全是列子本人所著,這個觀念是成立的。現在人考據,認為《列子》是魏晉時代的作品,因為裡面有些文字是魏晉時代才有的。但是,假使是魏晉時代發現瞭殘缺的《列子》而做瞭修訂呢?所以我們現在不講考據,不管作者、編者是誰,《列子》的內容很重要,這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中國文化歷史上,每當天下大亂、撥亂反正的時候,都是道傢的人物以道傢的思想來救這個社會,救這個世界;等到天下太平瞭,道傢的人物正如《老子》所說的“功成,名遂,身退”,自己都隱去瞭。所以在歷史上所謂建立功業的,多半歸到儒傢的人物,莊子、列子的思想,更能代表道傢,與一切的政治、軍事都有關系,與謀略學更有絕對的關系。

道傢的思想,在歷史上的評論,尤其莊、列的思想,素來被認為是陰謀的鼻祖。實際上所謂陰謀、陽謀,本來是一個很難講的問題,都屬於謀略方面;講到真正的謀略,與《老予》、《莊子》、《列子》的思想是脫離不開的。所以我們看《列子》所引用的故事同它的理論,就可以發現,很多內容在人生應用上,不但與《莊子》有相同之處,而且與戰國時代諸子百傢之中的內容也有許多相同之處。

我們今天開始研究《列子》,為瞭易於瞭解、深入,我們采用倒過來開始的方法。請諸位翻到《列子》最後第八卷《說符》,我們先從這一篇開始,因為如果從第一篇開始,就先牽涉到宇宙從哪裡來,天地萬物從哪裡生,這些問題就很麻煩瞭。

你會說話嗎

中國文化法傢的著作《韓非子》,其中有一篇《說難》,意思是講說話非常困難。尤其是古代的帝王時代,一個好的建議或者一個批評,講的時候就要準備有被殺頭的後果。話講對瞭,也許隻是“片言”,卻可能立刻晉入卿相之位;拿現在講,幾句話就可以入閣,甚至當部長以上的官,所以說話很難。

非常奇妙的是,《列子》這一篇《說符》,顯示瞭說話與思想觀念是同時的。從哲學的立場講,言語在沒有表達以前,這個內在的叫做思想,思想表達出來就是言語,把言語記錄下來就是文字瞭。所以言語文字就是思想,而這個思想言語文字要怎麼樣能夠相符合呢?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把話說對瞭。如何才是對?內容的意義包括很多,必須把《說符》全篇瞭解後,才可以得一個結論。

歷史上這種事情很多,我們舉一個故事為例。唐代有一位詩人叫做溫庭筠,學問好,詩也好,名氣也大,當時出入於宰相令狐絢的書館,待遇也好。有一天宰相問他一個問題,他回答說:宰相啊!你大概事情太忙,但公務之暇也要翻一下古書啊,你問的就是《莊子》第二篇裡的一句話啊!宰相聽瞭很不高興。溫庭筠同現在年輕人一樣,不會說話,假使他學過道傢,一定會答復宰相說,這個不知道是不是《莊子》裡的一句話?我也記不得瞭。再不然就裝作不知道,再偷偷地給他遞一個條子,宰相一看自己就知道瞭,那更好,大概會給他升官子。可是他不會說話啊!直言那是《莊子》裡的話,好像你身為宰相,連一二三加起來等於多少你都答不出來,這不是讓宰相難堪嗎!從此前途沒有瞭。後來溫庭筠有兩句詩形容,“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人生這樣不好的遭遇,很多人都有經驗,他後悔自己讀書,尤其更不該讀《莊子》第二篇。

現在青年同學們出去做事,看到這裡不對,那裡不對,動輒上報告,上萬言書,恐怕將來也會“悔讀南華第二篇”,這就是《說難》,說話之難。人生的境界,善於說話,善於處理事,就是個藝術,並不是光學滑頭哦!等於現在的教育,很多青年看不起父母,因為自己以為大學畢業,拿到碩士、博士瞭,爸爸媽媽好像大字隻認識七八個,所以對父母看不起,那是非常混賬的。我們千萬要註意這些道理,然後才可以瞭解《列子》中《說符》的精神。

還有一個交代,我們說《老子》、《莊子》、《列子》是道傢的基本三經,屬於諸子百傢之言,也就是“子書”。到瞭唐朝李世民當瞭皇帝,必須找個本傢來捧場,就找到姓李的老子,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所以唐朝的國教是道教。到瞭唐玄宗的時候,更把道傢的學術系統宗教化,把《老子》稱為《道德經》,《莊子》稱為《南華經》,《列子》叫做《沖虛經》。

說符篇

【子列於學於壺丘子林。壺丘子林曰:“子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列子曰:“願聞持後。”曰:“顧若影,則知之。”列子顧而觀影,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然則枉直隨形而不在影,屈伸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謂持後而處先。】

“子列子學於壺丘子林”,我們看古文,“子列子”,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我們文化中的“子”是尊稱,等於我們稱人傢先生,稱老師。現在我們普遍流行叫老師瞭,像我們小的時候讀書,對老師要稱先生,非常恭敬,比現在教育叫老師恭敬多瞭。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儒傢的傳統習慣稱老師為夫子,普通稱一般前輩也是稱“子”。所以孔子那個“子”是尊敬的意思,“子”就是一個尊稱。這裡“子列子”則是特別的稱呼,凡是特別有成就的先輩、先生老師們,在名字前統統先稱子,這個“子”包含有特稱的意思。

壺子教的第一句話

“壺丘子林曰”,壺丘子林是列子的老師,他是道傢的一個高士,得道的高人。這位老師告訴他一個原則,“子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我們先註意“持身”,持是保持,儒傢的觀念就是“誠意正心”。持身是如何保持自己的身心;換句話說,如何建立你的生命,如何愛惜你的生命。同時也有第三個意義,就是中國文化經常提到的四個字“立身處世”。我們一個人活在世界上,自己如何站起來,其實我們誰也沒有躺著。所謂站起來,是一個人在社會上,自己要有所建樹。不管你學問的成就如何,官做到多大,財發到多麼多,一切功名富貴都不是事業,那隻是職業問題。

什麼叫做事業呢?我們文化裡有個定義,就是孔子在《易經》裡下的定義,“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一個人一生的作為,能夠影響到社會國傢天下,這個叫事業。至於上當皇帝,或者下做乞丐,隻是職業不同。我們普通把職業跟事業兩個觀念混淆瞭,搞錯瞭,問你做什麼事業,實際上是問他做什麼職業。真正的事業並不是錢多少,地位多高,而是對歷史的貢獻,對社會的影響力。有事業的人,才叫做站起來的人,那叫做“立身”,是頂天立地,站在天地之間,不冤枉做一個人,對歷史時代有貢獻,有影響。“處世”兩個字的意思,就是我們怎麼活得有價值,活得很合適,受人的重視愛護。所以“立身處世”就包含《列子》這裡提出來的“持身”這個觀念。

列子是從學於壺丘子林的,這位老師告訴他“子知持後”這句話,照文字看來,似乎容易懂,好像是保持後面,就可以保持到身體瞭。實際上真正的意思是告訴他,一個人講一句話,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曉得後果。譬如你今天去買股票,就要曉得後果,也許賺大錢,也許蝕本,這叫做知道“持後”,後果是非好壞,事先已經很清楚瞭。所以要這樣高度智慧的人,才可以言“持身”,才懂得人生,懂得人生就可以瞭解“立身處世”瞭。我們看這一句話非常簡單,也許要到瞭年齡相當的時候,回想自己半輩子做事的經驗,才知道有許多事情事先太不聰明,所以人生大部分都在後悔當中,或者是機會過後又後悔,詳細的申論我們看下文。

“列子曰:願聞持後。”當老師壺丘子林告訴列子以後,列子還是不懂,他說我願聽“持後”這個名詞的觀念和含義,希望你告訴我。我們曾經講過,許多古文上寫“敢問”、“願聞”,那都是謙虛之稱,在前輩面前表示不敢隨便問問題,但是不得已隻好請教瞭,所以“敢問”。這是一個文化禮貌的說法。現在這裡是“願聞”,很直接的,願意聽一聽怎麼叫“持後”。

你和你的影子

“曰:顧若影,則知之”,“願聞”之後,這個壺丘子林告訴他說,你不要問這個問題瞭,你回頭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瞭。這個很妙,我們如果研究教育,這是很好的教育法。一個名詞或一個高深的哲理,不須講理論,他說你回頭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瞭。

“列子顧而觀影”,於是列子就回頭看自己的影子。這就是古文,我們現在一看,不通,沒有交代清楚,應該文字裡頭說那一天正好天晴,列子站在太陽底下,所以看到影子。後人的文章就要來這一套,不然不合邏輯,東一邏,西一邏,把文章那個味道邏得沒有瞭。古文寫法這個不須交代,管他站在蠟燭光裡或日光下面,反正他回頭看影子。

“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列子回頭一看自己的影子,就知道瞭。所謂“形”就是這個身體,身體“枉”,枉就是彎起來,形體一彎,自己的影子也彎瞭,枉跟曲是同一意義,用法不同。身體站直瞭,後面的影子也正瞭。“然則枉直隨形而不在影”,所以這個影子是跟著身體走,影子的本身沒有作用,它的作用完全在於身體的變動。“屈伸”,屈是彎下來,伸就是伸直瞭,“任物”,都跟著物質體而變化,我們做不瞭主。懂瞭這個道理才懂得“持後”。

懂瞭“持後”之後“而處先”,這個結論引出瞭道傢的祖師爺老子的思想,“後其身而身先”。老子告訴我們一個原則,道傢的思想認為人畢竟是自私的,不自私不叫做人,好像天生萬物,人的自私是應該的。不過人要完全自私,必須先要大公,尤其《老子》這一句話。譬如軍事哲學上,做領袖的人、帶兵的人,乃至當傢長、班長都要懂“後其身而身先”。利益先給別人,自己放在最後,最後的成功才會是你。如果碰到利益、機會自己先抓,最後不但失敗,恐怕這一條命也會丟掉。所以,真正的道理“後其身而身先”,就是危險事自己先沖鋒,尤其一個好的帶兵官,什麼艱苦都是自己來,你一上前,後面就統統跟著上瞭,如果你叫別人去打,自己向後面倒退,你早完瞭。

這個思想觀念,在我們文化裡,也有范仲淹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示應該如此立志,才是知識分子的氣度。自己挑起來天下一切的痛苦,眼光遠大,幫助社會國傢,天下安定瞭,大傢都得到瞭安樂,然後自己才敢求安樂。

千古名言是不錯,范仲淹這是偷老子“後其身而身先”的觀念。不過寫文章不怕偷,偷得巧妙就是好文章。偷來當然要改頭換面,要裝扮一番,那就是好句子瞭。我們曉得,列子所說的“持後而處先”,也是由老子的觀念來的,不過中間他提到,一個人回頭看影子就懂得人生瞭,影子的變化,是因為身體的變化而形成的。

一個人做一件事情、講一句話,就像是自己的第二生命,因為大傢都看到他的影像瞭。事情做錯瞭,中國的社會習慣,不大喜歡當面說穿,背後一定批評,這個就是你的影子。所以我們做任何的事情,都要顧到後影如何。所謂歷史上萬世留名,名就是個影子,這個影子究竟好不好?在你做的時候就先要考慮,這也就是自己的“持身”。

第二個觀念呢?所謂“枉直隨形而不在影”,枉就是彎,這個影子是彎是直,是隨形體而變。這也告訴我們,人生想要完成一件瞭不起的事業時,暫時別管一切難堪與批評,因為一般人隻看最後的結果。譬如要建一個偉大的建築,必須先破壞很多東西,當時一定遭遇許多困難,萬人唾罵;等到建築完成瞭,大傢說你很偉大,尤其後來的人,會說我們祖先多偉大。所以我們曉得,做一件大事,立一件大功,所遭遇的這些都是影子,如果要顧全影子的彎曲,就不能做事瞭,從生下來就躺在床上睡覺,睡到殯儀館為止,那絕不會遭遇做事的痛苦。所以我們想有所作為,就不要受影子的影響。

“屈伸任物而不在我”,這個第二句話我們可以寫在案頭,做人生的修養之用。人們對你的好與壞,長官及父母對你的不瞭解,當時的確是委屈,但是,人要有獨立的人格,要建立一個非常之事功,就要記住這一句話--“屈伸任物而不在我”。外面的環境是外物,我,始終要獨立而不遺,頂天立地站住。壺子說你懂瞭這個道理,你就可以知道“持後”,也就進一步瞭解道傢老子“後其身而身先”的道理,才可以建立一個事功,做一番事業。

這一段,已經提出《說符》的精神,可是他沒有明說。這是壺丘子林告訴列子的話,符合一個最高的原理,人生最高哲學的原則。這是一段故事。我們曉得“子書”裡內容豐富,《列子》、《莊子》都走這個路線,一段一段的故事擺在那裡,兜起來則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像現在最高的藝術,把很多的線條兜攏來構成瞭一個圖案,把它拆開瞭,每個線條、每個圖案,都單獨地成立。

關尹謂子列子曰:“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名也者,響也;身也者,影也。故曰:‘慎爾言,將有和之;慎爾行,將有隨之。’是故聖人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好聽話 難聽話

“關尹謂子列子曰”,關尹於是老子的徒弟,老子傳給關尹子,關尹子傳給壺子,壺子傳給列子,列子傳給莊子,這樣一路下來的,這是道傢,道教的說法。關尹子告訴列子,一個人說話或者寫一篇文章,“言美則響美”,好的話影響很大很好,“言惡則響惡”,這兩個“惡”字有兩樣讀法,“言惡(音餓)則響惡(音勿)”,講瞭壞的話,這個影響也是很令人討厭的。“身長(音常)則影長(音漲)”,我們現在的國語,反正漲也是長,長也是漲,一個人身體長,站在太陽底下影子也長。“身短則影短”,身體短,影子當然也很短。這是當然的道理,看起來很簡單,他引用這個比喻說明一個哲學道理,所以“名也者,響也”,名是一種影響。我們中國文化流傳到日本去瞭,日本明治維新的宰相伊藤博文有兩句名言,我經常引用告訴青年人:“計利應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這是中國文化,到他手裡氣派很大,他自我勉勵,求利不是為個人打算,要賺天下的大利,賺一個國傢天下,才算本事。求名是求萬世之名,流芳千古,他做到瞭。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成為強國,是他一手造成的。

我到日本時,聽那裡一些老教授說,“這是我們東方文化”,我就笑一笑,什麼東方文化!這是中國文化,你們日本哪裡有文化,你們的文化本來就是中國的嘛!從明治維新起統統是中國文化。日本這些學者談到伊藤博文、東方文化、仁義之道,他們那個搖頭擺尾啊!非常得意。那一年我去日本正好是秋天,看到黃菊花很好看,我有無限感嘆,那是黃花的文化,黃種人的文化,雖然非常美,可惜快要凋零。這是說到東方文化的這個道理。

講到“名也者,響也”,名是客位的、客觀的東西,主觀是你的本身,你本身有所成就,那個名就是真的;你本身無所成就,那個名就是假的。很多人在社會上有知名度,但很快就下去瞭,我經常問年輕同學們,我說這一千多年來你們數得出來幾個狀元?能背出來十五個宰相的名字嗎?很難吧!關鍵並不在於你做過皇帝,做過宰相,考過狀元,而是留萬世之名非常難。

倒是有一個人---小說傢創造的孫悟空,天下人都知道。另外小說捧出來關公、諸葛亮、趙子龍、張飛,誰都知道。孔子嘛!鄉下人不一定知道。還有我們上有老子,中間有兒子(倪子),下有孫子---作《孫子兵法》嘛,這三個子,恐怕鄉下老太太也不知道。

由此看來,一個人所謂名,真的名,價值何在?“名也者,響也;身也者,影也。”這就嚴重瞭,我們這個身體還不是自己真的生命,是真生命的一個影子。我們先讓影子休息一下再講。

《列子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