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者、狷者與好好先生(2)
【原文】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①,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②,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③!”
【註釋】
①萊朱:湯的賢臣。②散宜生;文王賢臣。③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朱熹《集註》引林氏的解釋認為:前半句“然而無有乎爾”指沒有“見而知之”者;後半句“則亦無有乎爾”指五百餘歲之後更不會人“聞而知之”者瞭。因此,是孟子對沒有人繼承孔子聖人學說的憂慮。
【譯文】
孟子說:“從堯舜到湯,經歷瞭五百多年,像禹、皋陶那樣的人,是親眼看見堯舜之道而繼承的;像湯,則是聽說堯舜之道而繼承的人。從商湯到周文王,又有五百多年,像伊尹、萊朱那樣的人,是親眼看見商湯之道而繼承的;像文王,則是聽說商湯之道而繼承的。從周文王到孔子,又是五百多年,像太公望、散宜生那樣的人,是親眼看見文王之道而繼承的:像孔子,則是聽說文王之道而繼承的。從孔子到現在,一百多年,離開聖人在世的年代這樣的不遠,距離聖人的傢鄉這樣的近,但是卻沒有親眼看見聖人之道而繼承的人瞭,以後恐怕也沒有聽說聖人之道而繼承的人瞭吧!”
【讀解】
這是《孟子》全書收尾的一章,編《孟子》的人把這一章編在這裡,是很有深意的。
一方面,本章從“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公孫五下》)的觀點出發,歷述過去時代那些具有裡程碑性質的聖賢,形成瞭一個世代相傳的“道統”。
另一方面,孟子感嘆孔子以來沒有眾望所歸的繼承者,對聖人的事業、聖賢的道統將會中斷流露瞭深深的憂慮。但是,不知孟子有沒有預見到,正是他自己,身後有一天會被人們推為聖人事業的繼承者,“道統”的捍衛者。並被戴上“亞聖”的桂冠。
誰來繼承聖人的事業?
不就是孟子自己嗎?
孟子以後呢?
那就是源遠流長的儒學傳統瞭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