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原文】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①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②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③既成,粢盛既潔④,祭祖以時,然而早幹水溢,則變置社稷。

【註釋】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諸侯建國時,都要立壇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為國傢的代稱。②丘:眾。③犧牲:供祭祀用的牛、羊、豬等祭品。④粢(zi):稷,粟米。粢盛既潔的意思是說,盛在祭器內的祭品已潔凈瞭。

【譯文】

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傢的土神谷神其次,國君為輕。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做國君,得到國君歡心的做大夫。國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國傢,就改立國君。祭品豐盛,祭品潔凈,祭掃按時舉行,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讀解】

國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換,隻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換的。所以,百姓最為重要。

《尚書》也說:“民惟邦本,本固君寧。”老百姓才是國傢的根本,根本穩固瞭,國傢也就安寧。

改用現代的口號,那就是——

人民萬歲!

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為典型,最為明確的體現,“民貴君輕”成為後世廣泛流傳的名言,一直為人們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個集合概念,“民”作為一個集合的整體是貴的,重於國君的,但“民”當中的每一個個體,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麼樣呢?孟子這裡沒有說,也就很難說瞭。不過,就我們的瞭解來看,個體的小民是不可能與國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僅不能抗衡,而且還不知道要輕瞭多少倍哩。

或許,孟子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也有所局限。其實,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進化到兩千多年後的民主時代,我們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氣清除封建主義思想的嚴重影響和桎梏嗎?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