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三樂
【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①,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②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註釋】
①故:事故,指災患病喪。②怍(ZUo):慚愧。
【譯文】
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君子有三大快樂,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讀解】
一樂傢庭平安,二樂心地坦然,三樂教書育人。
朱熹《集註》引林氏的話說:‘此三樂者,一系於天,一系於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也就是說,一樂取決於天意,三樂取決於他人,隻有第二種快樂才完全取決於自身。因此,我們努力爭取的也在這第二種快樂,因為它是屬於“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的范圍,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的東西。(見本篇13·3)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陶淵明)
俯仰無愧,君子本色。
君子之樂,莫過於此。
當然,作為教書先生,孟子還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樂。如果我們不是教書先生,那除瞭一樂傢庭平安,二樂俯仰無愧之外,還該三樂什麼呢?或者,時代進化瞭,還有沒有四樂、五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