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在我者”與“求在外者”

“求在我者”與“求在外者”

【原文】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譯文】

孟子說:“求索就能得到,放棄便會失去,這種求索有益於得到,因為所求的東西就在我自身。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卻決定於天命,這種求索無益於得到,因為所求的東西是身外之物。”

【讀解】

在我自身的,是知識的積累,思想的修養,人生境界的追求,一句話,是精神的自我完善。身外之物則是金錢富貴,名譽地位。

前者全在於自我,隻要堅持追求,便可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叫“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後者則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並不是你一廂情願地追求就可以得到的。所以,“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更不要抓茍且,失去自我。

當然,不強求並不是完全拒斥,而是要)煩其自然。就像孔子對待金錢富貴的態度:“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如果求不到,那還是讓我做自己喜歡的事吧。

說來也是,所謂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必看得那麼要緊呢?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