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漢時代就有專門解釋《中庸》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載錄有《中庸說》二篇,以後各代都有關於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絕。但影響最大的還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為“四書”之一,成為後世讀書人求取功名的階梯。
朱熹認為《中庸》“憂深言切,慮遠說詳”,“歷選前聖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中庸章句·序》)並且在《中庸章句》的開頭引用程頤的話,強調《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則彌****,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都是實用的學問。善於閱讀的人隻要仔細玩味,便可以終身受用不盡。
程頤的說法也許有些過頭,但《中庸》的確是內容豐富,不僅提出瞭“中庸”作為儒傢的最高道德標難,而且還以此為基礎討論瞭一系列的問題,涉及到儒傢學說的各個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為“實學”,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典,這也絕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