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必以其甚懼之時,往而極其惡也,其有惡①也,不能隱其情。情欲必出其變。感動而不知其變者②,乃且③錯其人,勿與語而更問其所親,知其所安④。夫情變於內者,形見於外。故常必以其見者⑤而知其隱者,此所以謂測深揣情⑥。
【註釋】
①有惡:有所憎惡的人或事。陶弘景註:“夫人之性,甚喜則所欲著,甚懼則所惡彰,故因其彰著,而往極之,惡欲既極,則其情不隱,是以情欲因喜懼之變而失也。”
②感動而不知其變者:那些內心有所感動卻不能觀察其喜怒變化的人。
③且:暫時,暫且。
④所安:安身立命的根據。陶弘景註:“雖因喜懼之時,以欲惡感動,尚不知其變。無此者,乃且置其人,無與之語,徐徐更問斯人之所親,則其情欲所安可知也。”
⑤見:顯現。
⑥測深揣情:猜測準確,把握事理。陶弘景註:“夫情貌不差內變者,必見外貌。故常以其外見,而知其內隱。觀色而知情者,必用此道。此所謂測深揣情也。”
【譯文】
揣摩人們內心的隱情,必要在其極為高興時加以迎合,引發其欲望,有瞭欲望,就不能隱藏內情;必要在其極為懼怕時加以考察,引發其憎惡,有瞭憎惡,就不能隱藏內情。人的種種欲求,往往顯露於情緒波動之時。如果一個人的情感有所觸動,卻不顯露於形色,就暫時放開不要和他說話,而向他身邊的人詢問,就可以知道其內心不為所動的原因。一般來說,心中充滿欲求,必然表現於外。通過察言觀色,便能瞭解人們內心的隱情。這就是“探測內心以獲真情”的道理。隻有觀察仔細,才能把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