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反應 5

【原文】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①,或以牧下②。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復,觀其所托③,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雄雌④。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內,量其能射其意也⑤,符應⑥不失,如螣蛇⑦之所指,若羿⑧之引矢。

【註釋】

①事上:侍奉上級。

②牧下:管理下屬。

③托:依托。陶弘景註:“反於彼者,所以求復於此,因以觀彼情之所托,此謂信也。知人在於見情,故言用此也。”

④“故用”句:隻有使自我內心虛靜,才能去客觀考察對方;隻有逐步深入,才能全面把握對方。陶弘景註:“謂聽言之道,先自平靜,既得其辭,然後察其事,或論序萬物,或分別雄雌也。”

⑤射其意也:準確猜中對方意圖。

⑥符應:古代的迷信說法,指天降祥瑞與人事相合,稱為符應。

⑦螣蛇:傳說中一種能飛的蛇。《荀子·勸學》:“螣蛇,無足而飛。”

⑧羿:傳說中的神箭手後羿。陶弘景註:“聞其言,則可知其情,故若探人而居其內,則情原必盡,故量能射意,乃無一失,若合符契,螣蛇所指,禍福不差,羿之引矢,命處輒中,聽言察情,不異於此,故以相況也。”

【譯文】

與人對話或論辯,可以用在這個地方,也可以用在那個地方;可以侍奉上級,也可以管理下屬。通過辯論,分清真假,知道異同,考察對方是真誠還是狡詐。對方的外在手勢、言辭話語或沉默不言,內心的喜怒哀樂,都可以在論辯之中得以展現。所有這些都要事先確定法則。用反復探求的方法得到對方的反應,以便洞察其性情所依托。

所以,聽言之道的要旨,在於先使自己保持平靜。自己平靜瞭,然後才能通過對方言辭,考察對方情況,進而評論萬物分別雄雌。雖然不是同一事物,但可以根據細微的征兆探索出其類別、特征和趨勢。考察對方就要深入人心,估量其能力,猜測其意圖。像對應的兵符一樣沒有差錯,像騰蛇占卜禍福一樣準確,像後羿張弓一樣射之必中。

《鬼谷子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