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總論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是憑據、根據的意思。美:修飾、美化。

老子言道論德是“言有宗,事有君”的,是對治身實踐經驗的哲學總結,並非十抽十象的憑空而談。因此,他所構建的道德這一哲學大廈,雖然僅有五千餘言,而且歷經兩千多年,不但沒有為歷史所塵封,反而隨著科學的發展越來越放射十出奪目的光芒,為世界各國人民所重視,就是印正瞭“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一哲言,即有根有據的言論不需要用華麗的辭藻來修飾,但它揭示的是真理;主觀、唯心的言論是缺乏科學依據的,絕對經不起歷史的檢驗。

自然的才是最美的。老子的《道德經》文筆簡潔、樸實,章節之間,乍看起來雜亂無序,但她文約義豐,博大十精十深,有著高度完整的哲學體系,是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十體科學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可以說,老子的《道德經》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哲理詩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表明瞭老子的自然主義思想。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善者:通過自身實踐證悟大道的人。

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徹悟大道的人不詭辯,詭辯的人沒有徹悟大道。真知來源於自我的實修實證,隻憑主觀願望、主觀想象來辯論是是非非,是不科學的。自《道德經》問世以來,內修傢視為靈文至寶,稱為《道德真經》,並尊老子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奉為道傢鼻祖。另有文人墨客則總是不停地辯論其是是非非,有消極避世、保守倒退說,有南面之術說,有主觀、唯心、片面說,有神秘主義說,等等,持這些觀點的大概就是老子所說的不善者。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表明瞭老子的實踐見證真理的辯證法思想。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博:知識多而雜,隻註重書本知識的積累。

具有真知灼見的人不博學於外,博學於外的人不會有真知灼見。知者,求知於大道,獲取真知,是“觀妙”和“觀徼”相結合。博者,隻執著於研究書本,獲取的隻是現象世界的知識。探求真理於事物的表面現象的人,永遠打不開真理的大門。據說,當年“文通萬國,學超三教”的十胡十適博士,在攻讀《道藏》時,被道德傢的隱語秘訣拒之門外,從而判定道傢書“多是半通不通的鬼話”。這也正是印證瞭“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這一哲言。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體現瞭老子的微觀認識論。

聖人不積:

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

積:積累財富。既:竭盡。

聖人不刻意積累財富,一心為眾人著想,自己反而愈富有;竭盡全力地奉獻於人們大眾,自己反而得到的越多。這就如同眾多的歷史偉人,他們並沒有為瞭金錢和名聲而活著,反而獲得瞭更多的福利和榮譽。

這一節,老子用辯證的觀點,為世人指明瞭經營之道和處世之道。體現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集體主義思想。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自然規律是利萬物而不害萬物。聖人效法自然,樂於奉獻而不索取。

這是老子效法自然的思想。表明瞭老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本章是對《道德經》的概括和總結,昭示瞭老子徹底的自然主義思想、科學的辯證法和微觀認識論。並號召人們走集體主義道路,遵自然之道,行聖人之道。

《道德經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