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唯施是畏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使:讓。我:真我。介然有知:介入大道,爾後獲得真知。真我介於自我與大道之間,是自我之君,智慧的開啟者。施:施舍、施展。

讓真我介入自我和大道之間,使自我獲得真知,遵循大道行十事,那麼,讓人唯一懼怕的就是施展威風。這表明“施”是違背大道的。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

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人,指施展威風的一類人,即統治階級。朝:朝廷,帝王辦公的地方,指代整個王宮。甚除:登上王宮的臺階很多,說明王宮的高大、壯觀。除:臺階。

大道本來是平坦的,而統治階級卻偏偏喜歡邪路。帝王們為瞭炫耀自己的尊貴,追求浮華的生活,大興土木,建造王宮。一邊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一邊征調大量民工,結果田地荒蕪,糧倉空虛,致使民不聊生。這是就不明道的帝王而言。有不明道的君主,就有不明道的文武百官。他們“服文彩”——文官,“帶利劍”——武官,“厭飲食”——窮奢極侈,“財貨有餘”——貪贓枉法。在勞動人民不能真正當傢作主的社會裡,自上而下的官僚頭目,大都是徇私舞弊、貪贓枉法、橫行霸道、欺壓善良的強盜。他們顯財富、施威風,哪裡有道德可言,無非是強盜的自我誇耀罷瞭。

就治身而言,“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是因美色而縱十欲,因縱十欲而十精十虛;“服文彩,帶利劍,”是求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求利。內耗外損,舍內求外,為舍本逐末,背道而馳。“貴接而不施”,是老子治身的主要思想,應當仔細體會。

本章闡明瞭荒十婬十奢侈、縱十情享樂,無論治國還是治身,都是不道行為。棄大道而好斜路,違自然規律而行,必然遭遇可悲的下場。

《道德經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