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貸智於道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士:古代指知識分子。士分三類:上士、中士、下士。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對道的理解不同,道雖是客觀存在的,但不可能為所有的人所認識,特別是人們還沒有對道的觀念形成共識的時候。

“上士”是道十性十深厚的人,他們深知悟道的重要十性十,並對道的存在深信不疑且勤奮用功,這是有志者的作為。“中士”是道十性十若明若暗的人。他們對道的存在持半信半疑的態度,對識道缺乏信心,是不能戰勝自我的人。“下士”是缺乏道十性十的人。他們的自我主觀意識強烈,固執己見,不能客觀辯證地看待問題。他們如同智叟,對傳道、修道之人加以嘲笑來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其實也難怪他們嘲笑,這大概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大道太隱蔽,太深奧,為主觀主義者所永遠無法理解。如果大道顯而易見,社會上也就不會有人視傳道者為宣揚神秘主義的瞭。二是“下士”從修道者所采取的修道方式及其觀念、行為的變化上所得出的結論,有道者的觀念、行為是不能為“下士”所理解的。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質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建言:古人建立的格言。之:代表所列的格言。這些格言描述瞭修道者的外在表現及其內在本質。

明道若昧:修道者明白瞭大道,獲得瞭大智大慧,本該變得聰明,但從表面看來,不但沒有聰明反而顯得愚昧瞭。其實這正是明道的結果和超越自我的象征。一個大徹大悟的人,不再主觀臆斷、感情用事,不再為名利所羈絆。這在下士看來,不貪圖享受,不及時行樂,不為自己著想,不正是愚昧嗎?

進道若退:在徹悟大道的道路上不斷十精十進,他的品質好象後退瞭。“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進道”就是“損”,就是消除私欲,揚棄自我,提升人格。這正是為道的目的之所在。視人格的十精十進為退化,也正是人類自身異化的悲哀。

夷道若颣:夷道,即平坦的大道,引申為順大道行走,按客觀規律辦事。若颣:好象有缺點、十毛十病。以大道為中心的人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世界觀不同。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貪名圖利、損人利己。有道之人舍己為人,有名利可圖而不貪。這在“下士”看來,不是有十毛十病是什麼?

上德若谷:越是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越虛懷若谷。有德之人對自己樂於助人的行為,不認為有功德,而是以平常之心,一切順其自然罷瞭。這是有道者的謙遜品德。

廣德若不足:越是把握瞭真理的人越是真切地感到自我的渺小和智慧的不足。道無止境,德無止境,廣德之人,以宇宙為心,永遠不會滿足。這是有道者的不斷進取之心。

建德若偷:建立功德就象偷一樣。這裡的“偷”字不是貶義詞,而正是難能可貴的高尚品德。建德者修道藏形,行道匿跡,但行好事,不求人知。這是有道者的不爭之德。

質真若渝:渝,是改變的意思。有道者的品質越來越純真,體現出人類最善良的本十性十。這在“下士”看來,修道者發生瞭變十態,不再是合乎時代要求的人瞭。這是有道者消除異化,返樸歸真的體現。

大白若辱:越是純潔的人,其行為好象越不光彩。有道之人,品德純正,沒有半點虛偽,處處、時時順自然規律行十事,這在“下士”眼裡卻是不光彩的行為。社會上那些甘做好人好事的人,不是被有些人嘲笑為“出風頭”或者“傻子”嗎?所謂的“傻子”,正是具有純真之德的人。

大方無隅:大方之傢沒有十陰十暗角落。大方:真正的哲學傢。無隅:認識是客觀、全面的,沒有主觀片面十性十。

大器晚成:大器之才並非短期能夠造就,需要數十年堅持不懈地道德修養工夫。“晚成”,肯定瞭人的能動作用以及悟道的艱難費時,否定瞭“生而知之”的天命論思想。

大音希聲:最大的聲音是自我聽不見的。大音是大道之音,是自然規律的啟示。來自大自然的聲音雖無聲而勝有聲,必須無條件地聽從。

大象無形:最大的景象是自我看不見的。大象是天象,屬於心靈的世界,隻有用至真至誠的心靈才能觀到。大象雖然無形,但是,要想更好地認識有形世界,必須於無形世界中尋求真知。

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隱無名:本質規律潛藏於無名世界。世界的本質規律隻有借助真我去把握,自我是無法直接認識的。無名,是說無形世界的名象無法以有形世界的名稱、概念來規定。

大道雖然隱而無名,但是也隻有大道才能貸給我人生的大智大慧,用以成就天地之志。

這裡,道為貸方,我為借方,德為擔保。道門雖大,無德不入。

本章論述瞭道和德的辯證關系。首先通過人們對道的不同認識,說明道既客觀存在,又高深莫測。接著借助格言,揭示瞭道的本質和現象,表明人們的世界觀不同,方法論就不一樣。最後說明大道之於人生、社會的重要十性十。一個“貸”字表明,大道雖至關重要,但需貸之以德,德不立則道不成。

《道德經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