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論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聖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卻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卻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這種解釋是前人從沒有過的,前賢解老,開篇即陷入道不可言說論,這就為打開老子道的大門設置瞭障礙。

開頭這十二個字,是通篇的總綱。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於身、免禍於社會的聖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聖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人生之道無非是追求自十由、幸福、健康、長壽之道,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聖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

“道”,是老子首創的含有深刻哲理意義的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為事物運動變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規則。除此以外,老子“道”的哲學內涵是宇宙本原。宇宙本原含有兩方面內容:一、道體(有),即“道之為物”,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最基本的物質。二、道十性十(無),是宇宙萬物賴以生成的最一般規律。道體、道十性十不可分離,二者相互對立統一,構成瞭宇宙的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前一個“道”同於後一個“道”,都是名詞“道路”的意思,但前一個“道”特指聖人之道。中間的“道”,是名詞用作動詞,為“行走”的意思。“常道”,指沒有體道的平常人行走的道路,亦即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前一個“名”是指沿聖人之道行走所得到的名也即“樸”(二十五章);中間的“名”,是名詞用作動詞,即“求得”、“占有”的意思;後面的“名”,指功利之名。“常名”,指常人所追求的名也即功利之名。

開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聖人內求,所得之名,雖虛而實;常人外求,所得之名,雖實而虛。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無:道十性十。最根本、最一般的宇宙法則是化生宇宙萬物的原動力,故“名天地之始”;有:道體。化生萬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質,故“名萬物之母”。

“有”屬於物質范疇,而“無”則是和物質概念相對立的概念。如果把“有”界定為具體的物質,那麼,“無”就是具體的物質之所以存在的結構方式、時空關系、運動和變化形式等等,也可以用“自然規律”來概括。“有”和“無”不可分,有“有”就有“無”,有“無”就有“有”,純粹的“有”和純粹的“無”是不存在的,它們相互對立、相互依存,也就是老子所說的“有無相生”。(二章)“有”為實,“無”為虛,道體為實,道十性十為虛。彼此十陰十陽十對立,虛實相合,共同構成宇宙的始母——道。

有和無的對立統一是現實世界最一般的存在方式。

把世界的本體看作是十精十神的(無)或者物質的(有),都是主觀片面的、非辯證的。老子的有無論是辯證本體論,即從世界的本體上確立瞭對立統一規律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故:因此。常:常常。道十性十是永恒的、至誠的、無私無欲的,我欲“觀其妙”,就必須“無欲”。這是說自我之十性十須符合道十性十。無欲:沒有自我外在欲十望。自我外在欲十望即目之色十欲,耳之十聲欲,口之味欲,鼻之嗅欲,體之親欲和名利之欲。自我欲十望在外,而妙景在內,所以,隻有無外欲,才能進入客觀存在的道的境界,體會宇宙之奧妙。妙:微妙、美妙,是就道境而言,是人腦透過心靈對微觀世界的直觀感受。這一妙境,用莊子的話說,就是“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莊子·大宗師》)意思是說:這一境界是最適宜的,妙境來不及應接,心笑來不及安排。其實,這一境界也就是佛祖所說的“極樂世界”、基督所宣揚的“天堂”的境界和穆聖所謂的“天啟”的境界。

有欲:識道之欲。因為追求智慧是人的本十性十。徼:是邊際、邊界的意思,這裡是指矛盾的對立層面。“觀其徼”,就是於“觀妙”之中尋求矛盾雙方的本質聯系,揭示事物發生、發展的內在機制。矛盾的普遍十性十和特殊十性十即共十性十和個十性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對抗十性十矛盾和非對抗十性十矛盾等都屬於“觀其徼”的范疇。

“觀其妙”是同一說,面對的是道的境界,其前提條件是“無欲”;“觀其徼”是對立說,面對的是現實世界,前提條件是“有欲”。要想實現人生之“大欲”,必須從“無欲”入手。隻有“無欲”,才能進入道境,把握世界的本質和規律,從而更好地造福人生、造福社會。“無欲”是實現“有欲”的方式和策略。這裡,“無欲”和“有欲”是辯證的。“無欲”是消除自我不符合客觀規律、有害於生命的欲十望;“有欲”是增強符合客觀規律、有利於認識和改造人類命運的欲十望。越是“有欲”,越具備“無欲”的堅強意志;“無欲”的境界越高,人生價值越大。因為隻有體悟大道,才能取得大智大慧,從而更好地改造自身、改造世界。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指“妙”和“徼”,亦即矛盾的同一十性十和鬥爭十性十。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的事物都具有鬥爭十性十和同一十性十。矛盾的同一十性十和矛盾的鬥爭十性十是相互連結不可分割的,它們共同構成矛盾的統一體,矛盾的鬥爭十性十存在於矛盾的同一十性十之中,矛盾的同一十性十包含矛盾的鬥爭十性十,故說“同出而異名”。

“玄”,古字為“c”,是象形字,即對道的存在形式的形象描繪。玄,作為客觀存在,它必然是結構的、秩序的、規則的、運動的,所以,玄還有“旋轉”的含義。在微觀世界,不論是人十體基因組,還是電子、質子、誇克等微粒子,都是以玄的運動形式存在的,現代科學技術已經證實瞭這一點。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說明瞭世界的本體即玄是旋轉的、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宇宙和人生奧妙、玄機是蘊藏於玄的。把握不斷旋轉運動著的玄是探索和認識人生、社會以及宇宙奧妙的門戶。這是老子的微觀認識論。

首章開宗明義,確立瞭道的哲學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人的一生應該走什麼樣的道路,這是由人的價值觀所決定的。而正確價值觀來源於正確的宇宙觀。要獲得正確的宇宙觀就必須去認識宇宙的本原,因此,老子把宇宙本原賦予道的哲學內涵。道是“有”和“無”即物質和規律的統一體,其形態是不斷旋轉運動著的玄,玄蘊藏著人生和宇宙奧妙。然而,玄不是人的外部感官所能認識的,外官所認識的隻是事物的表面現象,屬於感十性十認識。要把握世界內在的本質和規律,必須反觀內視,開發悟十性十認識,前提條件是“無欲”,這就關系到認識論的問題。

老子哲學是徹底的自然主義。馬克思說:“徹底的自然主義或人道主義,既不同於唯心主義,也不同於唯物主義,同時又是將這二者結合的真理。我們同時也看到,隻有自然主義能夠理解世界歷史的行動。”。馬克思的這一自然主義的定義,恰如其分地說明瞭老子的哲學思想。

我們知道,老子把客觀存在的最基本的物質稱之為“有”,把物質發展變化所依賴的結構、關系、秩序、規則和信息等統稱之為“無”,認為有和無不可分,它們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共同形成天地萬物的始母,也就是宇宙的本原。以後的“有無相生”(二章)、“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三十六章),都說明瞭有和無的對立統一關系。

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有)的,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十精十神(相當於無)的,而自然主義則認為,沒有物質(有)的規律(無),和沒有規律的物質是同樣不可想象的。

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規律,它應當首先體現於宇宙的本原,否則,辯證法也就無從說起。作為辯證法大師的老子正是根據這一辯證本體論來闡述他的道德哲理的。

傳統的認識方法是通過人的外部感官對現實世界做出反應,如果我們稱這種認識方法為宏觀認識,那麼老子認識世界的方法是微觀認識(或稱直覺認識)。微觀認識是不借助人的外觀器官和科學儀器,而是借助心靈對細胞、原子作直覺思維的認識。天地是大宇宙,細胞(包含原子)是小宇宙。宏觀認識是表面的、膚淺的、機械的,微觀認識才是本質的、整體的、能動的。老子的認識論相反於傳統的認識論,盡管有些哲學傢、科學傢認識到微觀思維的重要十性十,但是都沒能指出具體的、科學的認識方法。隻有確立老子的微觀認識論,才能全面地、立體地認識世界。宏觀世界統一於微觀世界,認識且隻有認識微觀世界,才能真正認識宏觀世界。宏觀世界具有無限十性十(其大無外),而人的外部感官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雖然現代人借助於高科技成果,但還是不能完全把握世界的本質規律。微觀世界盡管也具有無限十性十(其小無內),但是人的心靈的認識能力也是無限的,並表現為立體的整體認識。心靈的認識能力取決於自身修養功夫,功夫越高,其能力也就越強。所以,老子的微觀認識論,是科學的、辯證的。

老子的《道德經》,雖然涵蓋天地,無所不包,但它首先以人十體科學為理論基礎,並由養生理論擴展到治國理論,因此,《道德經》既是治身理論,又是治國理論,治身和治國是密切聯系、相互印證的。人的肌體是細胞的集合十體,每個人十大約有60萬億個細胞,每一個細胞就是一個靈子,相當於國傢的一名成員;大腦是魂的居所,相當於統治者的首府;魂是自我之主,相當於國傢的統治者;骨骼相當於國傢的政十府機構;十精十氣是肌體的養分和能量,相當於物質財富;血液循環系統,相當於道路十十交十十通;免疫系統,相當於司法系統;神經系統,相當於信息網絡;消化系統相當於工廠企業......。明白這些,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的身國同構理論。

人是哲學永恒的主題,離開瞭自我修證而片面強調哲學理論,哲學就顯得空洞,很難為所有的人所接受。哲學的大道必須從認識自我開始。哲學要想解放全人類,必須首先解放人的心靈,或者說人類社會的健康之道首先應是自我的健康之道,這就是老子的聖人之道,也是老子哲學的最大特點。

《道德經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