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此章之意是借“善行”、“善言”、“善計”、“善閉”、“善結”五者來申述體道的聖人無為自然、潛移默化的特征。有道的聖人,在處事接物、言行舉止上,應因時順理,自然而然,至簡至易。當行則行,是謂“善行”。當言則言,謂之“善言”。有道的聖人,因明瞭事物自然之理,不執己見,雖言而無弊病可謫,此謂“無瑕謫”。以道待人者,眾人必群策群力,其效力而不計其利,事事物物,均有條有理,是謂“善計”。孟子曰:“固國不以山谷之險。”以道治國,人皆體德,則“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此謂“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接物必以道,如離道而求於人和者,相似以繩索捆約,終於不固而離散。以道接物者,雖千裡之外必應之。是謂“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因此,有道的聖人,視物與我同體,視人與己同心,雖有人物不如己者,卻無分介之意,無厭棄之心。故以常善救助於人,救助於物。這是以己之明誘導人物仍以為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十愛十其資,雖智,大迷,此謂要妙。”
舉心運念符合於道者,是謂善人。言行舉止,背道徇私者,是謂不善人。所以,不善人常以為善人為師,導己為善。善人如沒有不善人,何以稱善?所以,不善人又是善人的資本。不善人,如不尊重善人以戒除不善,善人若因已之善而厭棄不善者,那就必形成兩個極端。以已為有知於人者,是為最糊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