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此章中心在於闡明修真養十性十的要旨。

“營魄”指魂魄,實指人身中的元神和元十精十。元神屬十陽十,輕清易飛而上行,元十精十屬十陰十,重濁易凝而下行。二者相反而互補。先天元神本為清靜,因後天欲念所擾而散亂不安。若祛除妄念,清心寡欲,則神自清靜,元十精十也會自安。

“載”是元神元十精十同載於一車(喻搏入爐鼎之內),含有抱一不離,互為運轉之意。

道教丹經《悟真篇》第一首詩雲:“先把乾坤為鼎器,次將烏兔藥來烹,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這也是說煉養時必須首先在體內安爐立鼎,“鍛煉十精十華”,使魂魄合和抱一,聚結成丹。此可謂“清靜真一,不二法門”。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專”是指專一之意。常人因私欲妄念所擾,心神散亂不能專一,在無意之中導致其氣粗十暴、神氣不合、母子失守、十陰十陽十不十十交十十、坎離分居、先天與後天脫離關系。因此,人在煉養時,必須心神專一,調和呼吸,由粗淺到深長,由強硬到柔和,若初生之嬰兒。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滌除”是灑掃清除之意。“玄覽”是洞觀無礙之意。 "疵"是弊病。

欲修真養十性十,必須清除心界一切雜念,使先天圓明的體十性十重現。《清靜經》中說:“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又說:“凈掃迷雲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皆強調修道之人的首要功夫是清靜神心。還其人之先天本十性十,洞觀無礙。

“十愛十民治國,能無為乎?"

“民”此處指人身中之十精十氣。“國”指大的整個軀體。十愛十惜十精十氣,強健身十體,必須從自然無為入手。無為自然心虛,心虛自然神凝,神凝自然氣聚。神凝氣聚,自然十精十氣自調,百骸自理,九竅通暢,六腑調泰,五臟清涼,內無憂傷,外無邪侵,身康體壯,十精十足神旺。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天門”指人的心淵十性十海。“開闔”指一動一靜。“雌”指柔和清靜。

先天十性十動(開),後天情十欲即生。後天情十欲靜(闔),先天之十性十即現。人生天地之間,必然運心應物。然而,在舉心運念時,不能讓情十欲障蔽本十性十,而應以清靜無為處之。

《清靜經》曰:“真常應物,真常得十性十,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道教養生要義《呂祖百字碑》雲:“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十性十自住,十性十住氣自回。”

這些都強調,修真養十性十的根本在於”守雌”、清靜無為。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心淵純凈,不被情染;十性十海圓明,不為物牽。猶若皓月當空,無處不照,無處不明,此可謂明自四達。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心十性十與天地同體,清靜圓明,“無為而化。生育萬物,不以為自有;順自然施化,不以為己之功;雖為萬物之長,而不自以為主。此謂深不可識、高不可稽、廣不可量、遠不可睹者之上德。”

《道德經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