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註3

附註3

中藥劑型,常見的為湯劑,即現煎現服的。另外還有丸、散、膏、丹等,它們的制作比較復雜。一般常用湯劑的煎法如下:

湯劑煎藥的容器,以特制陶罐最好,可用砂鍋代,目前也常用不銹鋼鍋或瓷鍋代,但不能用鐵錫等金屬容器。中藥入鍋(罐)後,先用冷水浸泡約半小時(古書中還有分別用雨水、井水、泉水等等的)。然後移入火上煎煮,不要為求快而用開水,這樣反而不易煎出有效成分,因據說開水猛然一沖,有的藥物表面反而凝固“結殼”,不易煎出。一般藥物水開後煎煮半小時左右即可倒出。但又有分別,“發散”類藥又可短些,可以“武火”(大火)短煎15~20分鐘即可。“補益類”藥物則宜“文火”(小火)煎1小時左右。其他還有一些特殊煎法:(1)“先煎”,即一些礦石、介殼類藥要單獨先煎一小時左右再加入其他藥物同煎;一般的“先煎”藥則隻先煎10分鐘左右就可以加入其他藥物同煎瞭。(2)“後下”,先取出另包的此藥,待其他藥煎好後再加入此藥同煎約5分鐘即可倒出瞭。(3)“溶化”藥,有的也叫“烊沖”,即一般藥煎好濾出藥汁(湯)瞭,取此藥汁一部分放入“溶化藥”溶化後,再加入其他藥湯拌勻同服,如阿膠等就常用此法。這些醫生、藥房都會寫明、說明或可問明。一定要如法煎煮,否則會影響療效。比如砂仁,有“十溫十胃去氣”作用,此藥就須“另沖”,不能煎,即要其他藥煎好之後,將此藥放入碗底再沖入煎好的藥汁服用,這樣就能有“去氣”的作用。若一久煎,便無效果瞭。一般每劑藥(或叫每“服”、每“帖”藥)煎二次,叫“頭煎”、“二煎”。上下午各煎一次。也有人頭煎、二煎先後一起煎好後混裝在暖瓶中分多次服下,此法也方便可取。至於急十性十病或其他情況時另有特殊服法的,醫生會另作十十交十十代,遵醫囑處理即可。現在許多醫院都有中藥代煎服務,那就無須病人自己十操十勞瞭。

《中醫入門你問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