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維脈
【循行】
[1]《素問·刺腰痛篇》: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1),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
[2]《難經·二十八難》:陰維,起於諸陰交(2)也。
[交會穴]築賓(郄;足少陰),沖門、府舍、大橫、腹哀(足太陰),期門(足厥陰),天突、廉泉(任脈)。此外,手厥陰心包經的內關穴通於陰維。
【註釋】
(1)上五寸——此指築賓穴所在,為陰維之郄。
(2)諸陰交——指陰維所交會的胸腹部各穴。
【語譯】
刺飛揚之脈,其部位是在內踝上五寸,足少陰之前,與陰維脈相會處--即築賓穴。
陰維脈起於與各陰經交會之處。
【附】《奇經八脈考》
【循行】
陰維起於諸陰之交,其脈發於足少陰築賓穴,為陰維之郄,在內踝上五寸踹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入少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於府舍,上會足太陰於大橫、腹哀,循脅肋會足厥陰於期門,上胸膈挾咽,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上至頂前而終。凡十四穴。
【功能】
維脈的“維”字,含有維系、維絡的意思。《難經·二十八難》:“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諸經者也。”說明陽維有維系、聯絡全身陽經的作用;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說明陽維有維系、聯絡全身陽經的作用;陰維有維系、聯絡全身陰經的作用。陽維脈維絡諸陽經,交會於督脈的風府、啞門;陰維脈維絡諸陰經,交會於任脈的天突、廉泉。在正常的情況下,陰陽維脈互相維系,對氣血盛衰起調節溢蓄的作用,而不參與環流,如果功能失常則出現有關的癥證。
【病證】
陽維脈發病,出現發冷、發熱、外感熱病等表癥,所以《難經·二十九難》說:“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脈發病,則出現心痛、胃痛、胸腹痛等裡癥,所以又說:“陰維為病苦心痛”。
張潔古解釋說:“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苦寒熱;營為陰,主裡,陰維受邪為病在裡,故苦心痛”。
《脈經》王叔和說:“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眩,陽盛實者,苦肩息,灑灑如寒”;“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肋下支滿,心痛”。以上都說明,陽維脈主表證;陰維脈主裡證。
《素問·刺腰痛篇》有“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