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陽三焦經
【循行】
《靈樞·經脈》: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1),循手表腕(2),出臂外兩骨(3)之間,上貫肘,循臑( 4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佈膻中( 5 ),散絡心包,下膈,遍(6)屬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 (7) ,前交頰,至目銳眥。
[本經穴]關沖(井)、液門(滎)、中渚(輸)、陽池(原)、外關(絡)、支溝(經)、會宗(郄)、三陽絡、四瀆、天井(合)、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瘛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髎、絲竹空。
[交會穴]秉風、顴髎、聽宮(手太陽),瞳子髎、上關、頷厭、懸厘、肩井(足少陽),大椎(督脈)。
【註釋】
(1)兩指之間——的指第4、5掌骨間。
(2)手表腕——指手背腕關節中。
(3)臂外兩骨——指前臂背(伸)側,尺骨與橈骨間。
(4)臑外——上臂後(伸)側。
(5)膻中——膻音坦。此指胸中。不指穴名。
(6)遍——原作編。或誤“循”
(7)客主人——即上關穴之異名。
【語譯】
手少陽三焦經:起於無名指末端(關沖),上行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液門),沿著手背(中渚、陽池),出於前臂伸側兩骨(尺骨、橈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向上通過肘尖(天井),沿上臂外側(清冷淵、消濼),向上通過肩部(臑會、肩髎),交出足少陽經的後面(天髎;會秉風、肩井、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分佈於膻中(縱隔中),散絡於心包,通過膈肌,廣泛遍屬於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脈:從膻中上行,出鎖骨上窩,上向後項,連系耳後(天牖、翳風、顱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孫;會頷厭、懸厘、上關),彎下向面頰,至眼下(顴髎)。
它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門;會聽會),經過上關前,交面頰,到外眼角(絲竹空;會瞳子髎)接足少陽膽經。
此外,三焦與足太陽膀胱經的委陽脈氣相通。
【病候】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耳聾,渾渾諄諄,嗌腫,喉痹。
是主氣所生病者(1)。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註釋】
(1)主氣——三焦能通調水道,水病多由於氣化矢常,故主氣所生??
【語譯】
本經有瞭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癥:耳聾,耳鳴,咽峽腫,喉嚨痛。
本經所屬腧穴能治有關“氣”方面所發生的病癥:自汗出,眼睛外眥痛,面頰腫,耳後,肩部、上臂、肘彎、前臂外側均可發生病痛,小指側的次指(無名指)運用欠靈活。
手少陽絡脈
【循行】
《靈樞·經脈》: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註胸中,合心包。
實,則肘攣(1);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註釋】
(1)肘攣——肘部引掣拘攣。
【語譯】
手少陽絡脈,名外關。在腕關節後二寸處分出,繞行於臂膊的外側,進入胸中,會合於心包。
出現的實證,見肘關節拘攣;虛證,見肘關節不能收屈運動。可取手少陽絡穴治療。
手少陽經別
【循行】
《靈樞·經別》:手少陽之正,指天(1),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
【註釋】
(1)指天——手少陽經別,起於巔頂,其部位在上,故稱指天。
【語譯】
手少陽經別,在頭部從手少陽經分出,向下進入缺盆,經過上中下三焦,散佈於胸中。
手少陽經筋
【循行】
《靈樞·經筋》: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1),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2),結於角。
其病:所過者(3)支轉筋,舌卷。
【註釋】
(1)曲牙——頰車上部。
(2)頷——此處指顳前部。
(3)所過者——者後原有“即”字,據《太素》刪去。
【語譯】
手少陽經筋,起始於第四手指端,結於腕背,走向前臂外側,結於肘尖部,向上繞行於上臂外側,上循肩部,走到頸部會合手太陽經筋。其分支當下頜角部進入,聯系於舌根;一支上下頜處沿耳前,屬目外眥,上達顳部,結於額角。
手少陽經筋發病,可見本經筋循行部位支撐不適,轉筋掣引,以及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