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陽膀胱經
【循行】
《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1)。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2),循肩膊(3),挾脊(4)抵腰中,入循膂(5),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
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 6 ),循脾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7)之後,循京骨(8)至小指外側。
[本經穴]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三焦下合)、委中(合)、附分、魄戶、膏肓、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合陽、承筋、承山、飛揚(絡)、跗陽、昆侖(經)、仆參、申脈、金門(郄)、京骨(原)、束骨(輸)、足通骨(滎)、至陰(井)。
[交會穴]曲鬢、率谷、浮白、竅陰、完骨、臨泣、環跳(足少陽),神庭、百會、腦戶、風府、大椎、陶道(督脈)。
【註釋】
(1)交巔——“交”者,交會之意;“巔”者,乃指頭頂正中高點,當百會穴處。
(2)項——後頸部。
(3)肩膊——指肩胛區。
(4)挾脊——指挾行脊柱兩旁。
(5)膂——挾脊兩旁的肌肉。
(6)髀樞——當股骨大轉子部,環跳穴所在。
(7)外踝——腓骨下端的突出處。
(8)京骨——足外側小趾本節後突出的半圓骨,即第五蹠骨粗?S治????
【語譯】
足太陽膀胱經:從內眼角開始(睛明),上行額部(攢竹、眉沖、曲差;會神庭、頭臨泣),交會於頭頂(五處、承光、通天;會百會)。
它的支脈:從頭頂分出到耳上角(會曲鬢、率谷、浮白、頭竅陰、完骨)。
其直行主幹:從頭頂入內絡於腦(絡卻、玉枕;會腦戶、風府),復出項部(天柱)分開下行:一支沿肩胛內側,夾脊旁(會大椎、陶道;經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到達腰中(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進入脊旁筋肉,絡於腎,屬於膀胱(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一支從腰中分出,夾脊旁,通過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進入窩中(殷門、委中)。
背部另一支脈: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通過肩胛(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經過髖關節部(會環跳穴),沿大腿外側後邊下行(浮郄、委陽),會合於窩中(委中)--由此向下通過腓腸肌部(合陽、承筋、承山),出外踝後方(飛揚、跗陽、昆侖),沿第五蹠骨粗隆(仆參、申脈、金門、京骨),到小趾的外側(束骨、足通谷、至陰),下接足少陰腎經。
【病候】
《靈樞·經脈》:是動脈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加拔,脊痛,腰似折,脾不可以曲,膕加結,踹如裂,是為踝厥(1)。
是主筋所生病者(2):痔,瘧,狂、癲疾(3),頭囟項痛(4) ,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5)、膕、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註釋】
(1)踝厥——指本經經脈循行小腿部氣血厥逆的見癥。
(2)主筋所生???端匚省ど??ㄌ炻邸罰骸把羝?擼??蜓?瘢?嵩蜓??保?魎得餮羝????ⅲ?誑梢匝?瘢?飪梢勻嶠?太陽為巨,所以主筋所發生的病證。
(3)癲疾——癲癇等病證。
(4)囟——音信。即囟門部。
(5)尻——音考,平聲。骶尾骨部的通稱。
【語譯】
本經有瞭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癥:頭重痛,眼睛要脫出,後項象被牽引,脊背痛,腰好象折斷,股關節不能彎曲,膕窩好象凝結,腓腸肌象要裂開;還可發生外踝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癥。
本經所屬腧穴就能主治有關“筋”方面所發生的病癥:痔,瘧疾,躁狂、癲癇,頭囟後項痛,眼睛昏黃,流淚,鼻塞、多涕或出血,後項、背腰部、骶尾部、膝彎、腓腸?⒔哦伎煞⑸?⊥矗?〗胖翰緩迷擻謾?
足太陽絡脈
【循行】
《靈樞·經脈》: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
實則鼽窒(1),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註釋】
(1)鼽窒——鼻流清涕,窒塞不通氣。
【語譯】
足太陽絡脈,名飛揚。在外踝上寸處分出,走向足少陰經脈。
足太陽絡脈出現的實證,鼻塞,見鼻流清涕,頭痛背痛;虛證,見鼻流清涕,鼻出血。可取足太陽絡穴治療。
足太陽經別
【循行】
《靈樞·經別》: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1)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入於項,復屬於太陽。
【註釋】
(1)一道——即一條或一支。
【語譯】
足太陽經別,在膕窩部從足太陽經脈分出,其中一條在骶骨下五寸處別行進入肛門,向裡屬於膀胱,散佈聯絡腎臟,沿著脊柱兩旁的肌肉,到心臟部進入散佈在心臟內;直行的一條,循脊部兩旁的肌肉處繼續上行,淺出項部,仍歸入於足太陽本經。
足太陽經筋
【循行】
《靈樞·經筋》: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邪(斜)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踝,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踹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1),下結於(九頁)。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斜)上出於(九頁)。
其病:小指(趾)支,跟腫痛,膕攣,脊反折(2),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
【註釋】
(1)目上綱——約束目睫主管目之開合的筋稱“綱”,上眼瞼稱“目上綱”,下眼瞼稱“目下綱”。
(2)脊反折——角弓反張。
【語譯】
足太陽經筋,起始於足小趾,上結於外踝,斜上結於膝部,下方沿足外側結於足跟,向上沿跟腱結於膕部;其分支結於小腿肚上向膕內側,與膕部一支並行上結於臀部;向上夾脊旁,上後項。分支入結於舌根。直行者結於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後外側結於肩髃部位;一支進入腋下,向上出缺盆,上方結於完骨(耳後乳突);再有分支從缺盆出來,斜上結於鼻旁部。
足太陽經筋發病,可見足小趾支撐不適和足跟部掣引疼痛,膕窩部攣急,脊背反張,項筋拘急,肩不能抬舉,腋部支撐不適,缺盆中如紐掣樣疼痛,不能左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