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陽明大腸經
【循行】
《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 之端,循指上廉 ,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 ,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 ——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本經穴]商陽(井),二間(滎),三間(輸),合谷(原),陽溪(經),偏歷(絡),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裡,曲池(合),肘髎,手五裡,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和髎,迎香。
[交會穴]大椎、水溝(督脈),地倉(足陽明),秉風(手太陽)。
【註釋】
大指次指——指大指側的次指,即食指,又名示指,亦即第2指。
上廉——取曲肘執筆體位,上廉即靠橈骨一側。
合谷兩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合稱歧骨。
兩筋——指拇長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過腕關節處。
髃骨——髃讀作隅,角的意思。此指肩峰部。
柱骨之會上——張介賓註:“頸項之根為天柱骨”,意指頸椎。“會上”指大椎,為六陽經所聚會,釋作鎖骨。
頰——面旁的總稱。
人中——又名水溝,位於人中溝中央近鼻孔處。
【語譯】
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末端起始(商陽),沿食指橈側緣(二間、三間),出第一、二掌骨間(合谷)、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陽溪),沿前臂橈側(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裡),進入肘外側(曲池、肘髎),經上臂外側前邊(手五裡、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邊(肩髃、巨骨,會秉風),向上交會頸部(會大椎),下入缺盆(鎖骨上窩),絡於肺,通過橫膈,屬於大腸。
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上行頸旁(天鼎、扶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槽,出來挾口旁(會地倉),交會人中部(會水溝)——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上夾鼻孔旁(鎖骨上窩),絡於肺,通過橫膈,屬於大腸。
【病候】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 所生病:目黃,口幹,鼽衄 ,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復。
【註釋】
津——此後原有“液”字,《太素》、《脈經》等無。即手陽明大腸經“主”津,手太陽小腸經主“液。
鼽衄——鼽,音求,“為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喉痹——指咽喉腫痛,壅閉不通的見癥。面赤,腮腫,甚則頸外漫腫,湯水難咽,語言不出。
脈所過者——指本經脈所過之處。
寒粟不復——發寒抖戰,難以回溫。
【語譯】
本經有瞭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病癥:牙齒痛,頸部腫脹。
本經所屬穴能主治有關“津”方面所發生的病癥:眼睛昏黃,口幹,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嚨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側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運用。
凡屬於氣盛有餘的癥狀,則當經脈所過的部分發熱和腫脹;屬於氣虛不足的癥狀,則發冷,戰栗而不容易回暖。
手陽明絡脈
【循行】
《靈樞·經脈》: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走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 ;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 。
其病: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
【註釋】
曲頰偏齒——頰骨所鉤著處,曲如環形故名。上行到曲頰,偏絡於齒根。
宗脈——意指總脈、大脈,耳中為手、足少陽、手太陽、足陽明四脈所總會。
齡——齲齒,即蛀牙。
齒寒痹隔——謂手陽明之脈外受風寒,絡脈痹阻不通,可致具冷等癥。
【語譯】
手陽明絡脈,名偏歷。在腕關節後三寸處分出,走向手太陰經脈;其支脈向上沿著臂膊,經過肩髃部位,上行到下頜角處,遍佈於牙齒根部;其支脈進入耳中,與耳目所聚集的許多經脈(宗脈)會合。
其病癥:實證,見齲齒痛、耳聾;虛證,見齒冷,經氣痹阻不通暢,可取手陽明絡穴治療。
手陽明經別
【循行】
《靈樞·經別》: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
【註釋】
手——指手陽明經。
膺乳——側胸和乳部之間。
肩髃——此指部位。
柱骨——釋作頸椎。張隱庵:“肩胛上之頸骨為柱骨”。一釋作鎖骨。
【語譯】
手陽明經別,在肩上部肩髃穴處分出,從第七頸椎處進入體腔,下行到達大腸,歸屬於肺臟,向上沿喉嚨,淺出於缺盆部,脈氣仍舊流入手陽明本經。
手陽明經筋
【循行】
《靈樞·經筋》:“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肩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其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九頁);直者上出於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
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
【註釋】
(無)
【語譯】
手陽明經筋,起始於第二手指繞側端,結於腕背部,向上沿前臂,結於肘外側,上經上臂外側,結於肩髃部;分出支經繞肩胛處,挾脊柱兩旁;直行的經筋從肩髃部上走頸;分支走向面頰,結於鼻旁顴部;直上行的走手太陽經筋前方,上左側額角者,結絡於頭部向下至右側下頷。
其病癥;在所經過之處可出現支撐不適、拘緊和疼痛,肩關節不能高舉,頸不能向兩側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