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六十二首
金瘡止血散方∶釣樟根(三兩) 當歸 芎 幹地黃 續斷(各一兩) 鹿茸(半兩,炙) 龍骨(二兩)
上七味,搗篩為散,以敷血即止,酒服一錢匕,日五,夜三。治金瘡箭在肉中不出方∶白蘞 半夏(洗去滑,各三兩)
上二味,搗篩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淺者十日出,深者二十日出,終不住肉中,效金瘡腸出令入方∶磁石(燒) 滑石(各三兩)
上二味,搗細篩為散,白飲服方寸匕,日五夜二,三日當入。
治刀斧所傷及冷瘡、牛領、馬鞍瘡方∶續斷 松脂(各一兩) 鹿角 牛骨(腐者) 亂發(燒,各二兩)
上五味,搗篩細為散,以豬脂半斤並松脂合煎令和,下鐺於地納藥攪令冷凝用之,瘡有汁,散敷之。
金瘡煩悶方∶白芷 芎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三味,熬令變色,搗篩為散,水服方寸匕,日五夜二。
硝石散
主金瘡,先有石發,煩悶欲死,大小十便不能方∶硝石 寒水石 栝蔞 澤瀉 白蘞 芍藥(各一兩)
上六味,搗篩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稍加之,以通為度。
琥珀散
主弓弩所中,悶絕無所識方∶琥珀
上一味,隨多少搗篩為散,以童十男小十便服之,不過三服,瘥。
弩筋散
主弓弩所中,筋急不得屈伸方∶故敗弩筋(五分,燒作灰) 秦艽(五分) 杜仲(半兩炙) 大棗(三枚) 幹地黃(二兩半)
上七味,搗篩為散,以十溫十酒服一方寸匕,日三,稍加至二匕,以知為度。
續斷筋
主金瘡筋骨續絕方∶續斷(三兩半) 芎 蓯蓉 當歸(各一兩半) 細辛(半兩) 附子(炮去皮) 幹薑蜀椒(汗,去目、閉口者) 桂心(各三分) 蛇銜草 幹地黃(各二兩) 芍藥 人參 甘草(炙,各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千金》有地榆;《古今錄驗》又有杜蘅。)
藍子散
主金瘡,中藥箭解毒方∶藍子(五合) 升麻(八兩) 甘草(炙,各四兩) 王不留行(各四兩)
上四味,搗篩為散,水服二方寸匕,日三夜二,水和方寸匕如泥,塗瘡上,幹易,毒即解。
澤蘭散
主金瘡內塞方∶澤蘭 防風 石膏 幹薑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附子(炮去皮) 細辛 辛夷 芎當歸(各半兩) 甘草(一兩,炙)
上一十一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膿多倍甘草;渴加栝蔞半兩;煩熱加黃芩半兩;腹滿短氣加濃樸三分;瘡中瘀血更加辛夷半兩。
蒲黃散
主被打腹中有瘀血方∶蒲黃(一升) 當歸 桂心(各二兩)
上三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甘菊膏
主金瘡癰疽止痛生肉方∶甘菊花 防風 大戟 黃芩 芎 甘草(各一兩) 芍藥 細辛 黃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大黃 杜仲(各半兩,炙) 生地黃(四兩)
上一十三味,搗篩,以臘月豬膏四升煎五上五下,芍藥色黃,膏成,綿佈絞去滓,敷瘡
上,日三。
桃仁湯
主金瘡瘀血方∶桃仁(五十枚,去皮尖及雙仁) 虻蟲(去翅足,熬) 水蛭(熬,各三十枚) 大黃(五兩)
上五味,切,以酒水各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合,日三服,明日五更一服。
馬蹄散
主被打腹中瘀血方∶白馬蹄(燒令煙盡)
上一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亦主女人病血,消之為水。
金瘡內漏方∶還自取瘡中血,著杯中,水和盡服愈。
金瘡腹中有瘀血二物湯方∶大麻仁(三升) 蔥白(二七枚)
上藥使數人各搗令熟,著九升水中煮取一升半,頓服之,若血去不盡,腹中有膿血,更令服之,當吐膿血耳。
金瘡內漏血不出方∶牡丹
上一味,為散,服三指撮,五日尿出十血。
治金瘡因房驚瘡方∶燒婦人 襠作灰,敷之。
金瘡方∶取馬鞭草搗篩,薄瘡一宿,都瘥,冬用幹葉末。
麥門冬散
主金瘡、十乳十癰,諸腫煩滿方∶麥門冬去心 石膏(研) 柏子仁 甘草(炙,各半兩) 桂心(一分)
上五味,搗篩為散,酸漿和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煩滿氣上脹逆,長服之,佳。
治金瘡出十血,多虛竭,內補散方∶蓯蓉 芍藥 當歸 芎 幹薑 人參 黃芩 濃樸(炙) 桑白皮 吳茱萸 黃 桂心甘草(炙,各一兩) 蜀椒(三分,去目及閉口者,汗)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
治金瘡煩滿方∶赤小豆一升,以苦酒浸之,熬燥復漬之,滿三度,色黑,治服方寸匕,日三。
治金瘡苦不瘥方∶白楊木白皮熬令燥,末服方寸匕,日三服,又以末敷瘡中,即愈。
治金瘡刺痛不可忍,百方不瘥方∶蔥一把,水三升,煮數沸,漬瘡即止。
治金瘡煩痛大便不利方∶大黃 黃芩(等分)
上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先食,飲服如梧子七丸,日三。
金瘡以桑白皮裹令汁入瘡中,或鍛石封並妙。
凡金瘡出十血必渴,當忍啖燥食,不得飲粥及漿,犯即血出殺人;凡出十血不止,粉龍骨末於瘡上,立止。
又方∶割取人見著鞋上有斷十乳十十枚佈瘡上,立止。
又方∶末雄黃敷瘡,當沸汁出即瘥。
又方∶刮貝子末服一錢匕。
又方∶煮葛根食之,如食法,務令多。
兵瘡方∶搗車前汁敷之,血即止。
又方∶以人十精十塗之,瘥。
又方∶以柳絮裹敷之,血便止。
又方∶以熟艾急裹數日乃解。
又方∶以人尿屎相和,絞取汁飲三升,頓服令盡。
金瘡驚而堅腫,劇者殺人方∶搗生地黃、蠐螬蟲敷之,燒丸熨其外令十溫十,地黃燥則易,瓦冷則易。
凡刺在肉中不出方∶牛膝根十莖十搗敷之,即出,雖已合猶出也。
正觀中有功臣遠征,被流矢中其背KT 上,矢入四寸,舉天下名手出之不得,遂留在肉中,不妨行坐,而常有膿出不止,永徽元年秋,令餘診看,餘為處之瞿麥丸方∶瞿麥(二兩) 雄黃(一兩半,研) 幹地黃 王不留行(各五分) 麻黃(去節) 茅根敗醬防風 雀李根皮 牛膝 大黃 藍實 石龍芮 薔薇根皮(各兩)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二,稍稍加至二十丸,以知為度,忌豬魚生冷等,可直斷口味,凡箭鏃及折刺入身中,四體皆急,當合此藥服之,令四體皆緩,緩則其鏃必自跳出,餘常教服此藥與斷肉,遂日日漸瘦,其鏃遂跳出一寸,戴衣不得行,因即錯卻乃得行動,已覺四體大緩,不比尋常,終冬至春,其鏃不拔自然而落,取而量之猶得三寸半,是以身必須斷口味令瘦,肉緩,刺則自出矣,故以記之。
又方∶磁石末敷之止痛斷血。
凡金瘡深,不用早合,若合則以滑石末粉則不合。
治凡竹木刺在肉中方∶以羊矢和豬脂塗之出矣。
又方∶鹿角末,水和塗之即出。
治因風水腫方∶卒刺涉水成腫,取韭並鹽搗置上,以火炙藥上,熱徹即愈。
火燒瘡方∶取新牛矢承熱塗之。
又方∶燒桃葉,鹽和煮作湯洗之。
又方∶以醬汁塗,立愈。
又方∶桑灰水敷,幹則易。
又方∶井底青泥塗之佳。
又方∶青羊髓塗之佳。(無青羊,白、黑羊亦得。)治灸瘡及湯火所損,晝夜啼呼不止,兼滅瘢方∶羊脂(半兩) 豬脂(一分) 松脂(半兩) 蠟(一分)
上四味,於松明上以小銚火燒豬脂等皆消,以杯承取汁敷之,松明是服松木節也。
治灸瘡膿壞不瘥方∶臘月豬脂(一斤) 薤白(十枚) 十胡十粉(一兩)
上三味,先煎薤令黃,去之,綿裹鍛石一兩煎數沸去之,入十胡十粉膏中,令調塗故帛上貼之,日三度。
又方∶白蜜(一兩) 烏賊魚骨(二枚。一方作一兩)
上二味,搗末相和塗上三五度,瘥。
治火瘡方∶柏白皮(半兩) 竹葉(一兩) 甘草(二兩)
上三味,以豬膏一斤煎三沸,三上三下,藥成去滓,待冷塗之。(《集驗》有地黃四兩治漆瘡方∶湯漬芒硝五兩令濃,塗幹即為,勿住。
又方∶取市上磨刀石槽中泥津塗之。
又方∶取礬石納湯中洗之。
又方∶羊十乳十汁塗之。
又方∶漆姑草 敷之。
又方∶末貫眾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