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中風下·中風第一

方三十五首 灸法二首 論四首

小續命湯方∶麻黃(去節) 防己 人參 桂心 黃芩 芍藥 芎 杏仁(去尖皮、兩仁) 甘草(炙,各一兩) 附子(炮,一枚,去皮) 防風(一兩半) 生薑(五兩,切)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一鬥,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有風預備一十劑。

大續命湯方∶麻黃(八兩,去節) 大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兩仁) 桂心 芎 (各二兩) 石膏(四兩,碎) 黃芩 幹薑 當歸 甘草(炙,各一兩) 荊瀝(一升)

上一十味, 咀,以水一鬥,先煮麻黃,去上沫,下藥煮取四升,下荊瀝煮取三升,分四服。能言。未瘥,後服小續命湯。

又小續命湯方∶麻黃(二兩,去節) 生薑(五兩,切) 防風(一兩半) 芍藥 白術 人參 芎(一兩)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一鬥,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西州續命湯方∶麻黃(六兩,去節) 石膏(四兩,碎) 桂心(二兩)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雙仁) 芎幹薑 黃芩 當歸 甘草(炙,各一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鬥二升,先煮麻黃,去上沫,下諸藥煮取四升,分四服。

續命湯

主久風臥在十床十,起死人神方∶麻黃(去節) 人參 桂心 附子(炮,去皮) 茯苓(各一兩) 防己 防風 黃芩(各一兩半) 生薑(六兩,切) 半夏(五兩,洗) 枳實(二兩,炙,上氣悶者加之) 甘草(一兩,炙)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一鬥,先煮麻黃取九升,去上沫,停冷去滓,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若下須半夏,去之,加芍藥三兩。

大續命散

主八風十二痹,偏枯不仁,手足拘急疼痛,不得伸屈,頭眩不能自舉,起止顛倒。或臥忽驚如墮樹狀,盜汗,臨事不興,婦人帶下無子,風入五臟,甚者恐怖鬼來收錄,或與鬼神十十交十十通,悲啼哭泣,忽忽欲走方∶烏頭(炮,去皮) 防風 麻黃(去節) 人參 杏仁(去皮尖、兩仁,熬) 芍藥 石膏(研) 幹薑 芎 茯苓 黃芩 桂心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甘草(炙,各一兩) 當歸(二兩)

上一十五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稍增,以知為度。

排風湯方∶白蘚皮(一雲茯苓) 白術 芍藥 芎 當歸 獨活 杏仁(去皮尖及雙仁,熬) 防風

上一十三味, 咀,以水一鬥,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可服兩三劑。

大排風湯

主半身不遂,口不能言及諸偏枯方∶白蘚皮 附子(炮,去皮) 麻黃(去節) 杏仁(去皮尖,熬) 白術 防風 葛根 獨活芷(一兩)

上一十六味, 咀,以水一鬥七升,先煮麻黃,取一升半,去沫,澄清,納藥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又排風湯

主諸毒風邪氣所中,口噤悶絕不識人,身十體疼煩,面目暴腫,手足腫方∶犀角(屑) 羚羊角(屑) 貝子 升麻

上四味,各一兩,別搗成末,合和,以水二升半,納方寸匕,煮取一升,去滓,服五合。殺藥者以意加之,若腫,和雞子敷上,日三,老小以意增減,神良。

大巖蜜湯

主賊風,腹中絞痛,並飛十十屍十十遁註,發作無時,發則搶心,腹脹滿,脅下如刀錐刺,並主少十陰十傷寒方∶梔子(十五枚,擘) 幹地黃 幹薑 細辛 當歸 青羊脂 吳茱萸 茯苓 芍藥 桂心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納羊脂令消,分十溫十三服。

小巖蜜湯

主惡風,角弓反張,飛十十屍十十入腹,絞痛悶絕,往來有時,筋急,少十陰十傷寒,口雄黃(研) 青羊脂(各一兩) 大黃(二兩) 吳茱萸(三兩) 當歸 幹薑 芍藥 細辛桂心 幹地黃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二鬥,煮取六升,分六服,重者加藥,用水三鬥煮取九升,分十服。

烏頭湯

主八風五十十屍十十惡氣,遊走心胸,流十出四肢,來往不住,短氣欲死方∶烏頭(炮,去皮) 芍藥 當歸 幹薑 桂心 細辛 幹地黃 吳茱萸 甘草(炙,各一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大八風湯

主毒風頑痹 曳,或手腳不遂,身十體偏枯;或毒弱不任;或風入五臟,恍恍惚惚,多語喜忘,有時恐怖;或肢節疼痛,頭眩煩悶;或腰脊強直,不得俯仰,腹滿不食,咳嗽;或始遇病時,卒倒悶絕,即不能語,便失喑,半身不遂、不仁、沉重,皆由體虛,恃少不避風冷所致方∶烏頭(炮,去皮) 黃芩 芍藥 遠志(去心) 獨活 防風 芎 麻黃(去節) 秦艽石斛 人參 茯苓 石膏(碎) 黃 紫菀(各二兩) 當歸(二兩半) 升麻(一兩半)大豆(兩二兩半)

上二十三味, 咀,以水一鬥三升,酒二升,合煮取四升,強人分四服,少力人分五六服。(《深師》同。)

芎湯

主卒中風,四肢不仁,喜笑不息方∶芎 (一兩半) 杏仁(二十枚,去皮及尖、雙仁) 麻黃(去節) 黃芩 桂心 當歸石膏(碎) 秦艽 幹薑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服三升,分三服。

倉公當歸湯

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身十體強直方∶當歸 細辛 防風(各一兩半) 獨活(三分) 麻黃(二兩半,去節)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六味, 咀,以酒八升,水四升,合,煮取四升,分四服,口不開者, 口下湯,一服當開,二服小汗,三服大汗。

芎湯

主風癲引脅痛,發作則吐,耳中如蟬鳴方∶芎 本 茹(各五兩)

上三味,切,以淳酒五升,納藥,煮取三升,頓服,羸者二服,取大汗。

治風癲狂及百病方∶大麻子(四升,上好者)

上一味,以水六升,猛火煮令牙生,去滓,煎取七升,旦空肚頓服,或不發,或多言語,勿怪之,但使人摩手足,須臾即定。凡進三劑無不愈,令人身輕,眾邪皆去。

防己湯

主風歷節,四肢痛如錘鍛,不可忍者∶防己 茯苓 生薑(切) 桂心(各四兩) 烏頭(七枚,去皮) 人參(三兩) 白術(六兩)

上八味, 咀,以水一鬥,煮取二升半,服八合,日三。當熠熠微熱痹,勿怪;若不覺,復更合之,以覺乃止。凡用烏頭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無毒。

三黃湯

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方∶麻黃(五分,去節) 獨活(一兩) 黃芩(三分) 黃 (半兩) 細辛(半兩)

上五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二服,一服小汗,兩服大汗。心中熱,加大黃半兩;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心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三分;先有寒加八角附子一枚。此仲景方,神秘,不傳。

黃湯

主八風十二痹,手腳疼痛,臟氣不和,不能食飲方∶黃 當歸 桂心 甘草(炙,各三兩) 白術 烏頭(炮,去皮) 芎 防風 幹地黃(各二兩) 生薑(四兩,切) 前十胡十(一兩半)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一鬥一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此湯和而補,有氣者,加半夏四兩。

白蘞湯

主中風痿僻拘攣,不可屈伸方∶白蘞 幹薑 薏苡仁 酸棗 牛膝 桂心 芍藥 車前子 甘草(炙,各一升) 附子(三枚,炮,去皮)

上一十味, 咀,以酒二鬥,漬一復時,煮三沸,服一升,日三服,扶杖而起。不能酒者,服五合。

防己湯

主風濕,四肢疼痹,攣急浮腫方∶木防己(三兩) 茯苓(一兩) 桑白皮(切,二升) 桂心(三兩) 芎 (三兩) 甘草(一兩半,炙) 大棗(二十枚,擘) 芍藥(二兩) 麻黃(二兩,去節)

上九味, 咀,以水一鬥二升,煮麻黃,減一升,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漸汗出,令遍身以粉粉之,慎風冷。(一方茯苓四兩,麻黃三兩。)治三十年風方∶松葉一斤,切,以酒一鬥,煮取二升,頓服,取汗出,佳。

治一切風虛方(常患頭痛欲破者∶)杏仁(九升,去皮尖、兩仁者,曝幹)

上一味,搗作末,以水九升研濾,如作粥法,緩火煎,令如麻浮上,匙取和羹粥,酒納一匙服之,每食即服,不限多少,服七日後大汗出,二十日後汗止,慎風冷、豬、魚、雞、蒜、大醋。一劑後,諸風減,瘥。春夏恐醋,少作服之,秋九月後煎之。此法神妙,可深秘之。

治中風發十熱方∶大戟 苦參(等分)

上二味,搗篩,藥半升,以醋漿水一鬥,煮三沸,洗之,從上至下,立瘥,寒乃止,小兒三指撮,醋漿水四升,煮如上法。

羌活飲治風方∶羌活(三兩) 茯神 薏苡仁(用羌活去薏苡仁) 防風(各一兩)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納竹瀝三合,煮一沸,分再服。

豬苓煮散

主下痢多而小十便澀方∶豬苓 茯苓 澤瀉 黃連 白術(各四兩) 防己 羌活 黃芩 人參 防風 牛膝 升麻屑角(屑) 杏仁(去皮尖、雙仁,熬) 秦艽 谷皮 紫菀 石斛 生薑(各三兩,切) 橘皮

上二十三味,搗篩為散,以水一升半,煮五方寸匕,取一升,頓服,日再,不能者一服。十月後二月末以來,可服之。

論曰∶人不能用心謹慎,遂得風病,半身不遂,言語不正,庶事皆廢,此為猥退病,得者不出十年。宜用此方,瘥後仍須將慎。不得用未病之前,當須絕於思慮,省於言語,為於無事,乃可永愈。若還同俗類,名利是務,財色為心者,幸勿苦事,醫藥徒勞為療耳,宜於此善以意推之。凡人忽中生風,皆須依此次第用湯即得愈也,學人仔細尋思,明然可見。

凡初得風,四肢不收,心神昏目KT ,眼不識人,言不退場門,凡中風多由熱起,服藥當順慎酒、面、羊肉、生菜、冷食、豬、魚、雞、牛、馬肉、蒜,乃可瘥。得患即服此竹瀝湯方∶竹瀝(二升) 生薑汁(三合) 生葛汁(一升)

上三味,相和,十溫十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服訖,若覺四體有異似好,以次進後方∶麻黃(去節) 防風(各一兩半)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及雙仁) 羚羊角(二兩,屑) 生薑(四兩,切) 生葛汁(五合,一雲地黃汁) 竹瀝(一升) 石膏(六兩,綿裹) 芎防己附子(炮,去皮) 芍藥 黃芩 人參 桂心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半,乃下瀝汁煮取二升七合,分十溫十三服,五日更服一劑,頻進三劑,慎如上法,漸覺稍損,次進後方∶麻黃(去節) 防風 升麻 桂心 芎 獨活 羚羊角(屑,各二兩) 竹瀝(二升)防己(一兩)

上九味, 咀,以水四升,並瀝,煮取三升,分三服,兩日進一劑,頻進三劑。若手足冷者,加生薑五兩、白術二兩,若未除,次進後方∶麻黃(去節) 芍藥 防風(各一兩半) 羚羊屑(屑、二兩) 生薑(二兩,切) 附子(炮,三分,去皮) 石膏(二兩,碎) 防己 黃芩 芎 白術 人參 獨活 升麻 桂心 甘草(

上一十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減半,下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裡,再服。有氣加橘皮、牛膝、五加皮各一兩,若除退訖,可常將服後煮散方∶防風 獨活 秦艽 黃 芍藥 人參 茯神 白術 芎 山茱萸 薯蕷 桂心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濃樸(炙) 升麻 丹參 羚羊角(屑) 五加皮 防己 牛膝石斛 地骨皮 甘草(炙,各四兩) 麻黃(去節) 附子(炮,去皮) 遠志(去心) 橘皮(各三兩) 生薑(二兩,切) 甘菊花 薏苡仁(各二升) 石膏(研) 幹地黃(各六兩)

上三十三味,搗篩為散,每煮以水三升,納散三兩,煮取一升,綿濾去滓,頓服之,日別一服。若覺心下煩熱,以竹瀝代水煮之。(《千金》有∶黃芩、檳榔、 本、杜仲、犀角,無山茱萸、薯蕷、甘菊、麥門冬、附子。)凡患風,人多熱,宜服荊瀝方∶荊瀝 竹瀝 生薑汁(各五合)

上三味,相和,十溫十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後當服此荊瀝,常作此將息。

論曰∶夫得風之時,則依此次第療之,不可違越,若不依此,當失機要,十性十命必危。

防風湯

主偏風,甄權處治安平公方∶防風 芎 白術 狗脊 萆 牛膝 白芷(各一兩) 薏苡仁 葛根 杏仁(去皮尖、兩仁) 人參 羌活(各二兩) 麻黃(四兩,去節) 生薑(五兩,切) 桂心 石膏(各三兩,碎

上一十六味, 咀,以水一鬥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一劑覺好,更服一劑,一劑一度針之,服九劑湯九度針之。針風池一十穴十、肩 一十穴十、曲池一十穴十、文溝一十穴十、五樞一十穴十、十陽十陵泉一十穴十、巨虛下廉一十穴十,合七十穴十、即瘥。

仁壽宮備身患腳,奉敕針環跳、十陽十陵泉、巨虛、下廉、十陽十輔,即起行。

大理趙卿患風,腰腳不遂,不得跪起,針上 二十穴十、環跳二十穴十、十陽十陵泉二十穴十、巨虛下廉二十穴十,即得跪起。

治猥退風方∶蒼耳子(五升,苗亦得用) 羊桃(切) 蒴 (切) 赤小豆(各二升半) 鹽(二升)

上五味,以水二石五鬥,煮取五鬥,適寒十溫十,納所患腳漬,深至絕骨,勿過之,一度炊五鬥米頃,出之,慎風冷,汗從頭出。

論曰∶聖人以風是百病之長,深為可憂,故避風如避矢,是以防禦風邪,以湯藥針灸蒸熨,隨用一法皆能愈疾。至於火艾,特有奇能,雖曰針湯散皆所不及,灸為其最要。昔者華佗,為魏武帝針頭風,華佗但針即瘥,華佗死後數年,魏武帝頭風再發,佗當時針訖即灸頭風,豈可再發?隻由不灸,其本不除。所以學人不得專恃於針及湯藥等,望病畢瘥,既不苦灸,安能拔本塞源?是以雖豐藥餌,諸療之要,在火艾為良。初得之時,當急下火,火下即定,比煮湯熟已覺眼明,豈非大要?其灸法∶先灸百會,次灸風池,次灸大椎,次灸肩井,次灸曲池,次灸間使,各三壯;次灸三裡五壯。其炷如蒼耳子大,必須大實作之,其艾又須大熟,從此以後,日別灸之,至隨年壯止。凡人稍覺心神不快,即須灸此諸十穴十各三壯,不得輕之。茍度朝夕,以致殞斃。戒之哉,戒之哉!又

論曰∶學人凡將欲療病,先須灸前諸十穴十,莫問風與不風,皆先灸之。此之一法,醫之大術,宜深體之,要中之要,無過此術。是以常預收三月三日艾,擬救急危。其五月五日亦好,仍不及三月三日者。又有卒死之人,及中風不得語者,皆急灸之。夫卒死者是風入五臟,為

《千金翼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