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傷寒上·太陽病用桂枝湯法第一

五十七證 方五首

論曰∶傷寒與 病濕病及熱 相濫,故敘而論之。

太十陽十病,發十熱無汗,而反惡寒,是為剛 。

太十陽十病,發十熱汗出,而不惡寒,是為柔 。(一雲惡寒。)太十陽十病,發十熱,其脈沉細,是為 。

太十陽十病,發其汗,因致 。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動搖,是為 。

上件 狀。

太十陽十病而關節疼煩,其脈沉緩,為中濕。

病者一身盡疼煩,日晡即劇,此為風濕汗出所致也。

濕傢之為病,一身盡疼,發十熱,而身色似熏黃也。

濕傢之為病,其人但頭汗出,而背強欲得被覆。若下之早,即嘁,或胸滿,小十便利,舌

上如胎。此為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飲則不能飲,而口燥也。

濕傢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十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問曰∶病風濕相搏,身十體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十陰十雨,溜下不止。師雲此可發汗,而其病不愈者,何故?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續在,是故不愈。若治風濕者,發其汗,微微似欲出汗者,則風濕俱去也。

病患喘,頭痛鼻窒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獨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窒。

納藥鼻中即愈。

上件濕狀。

太十陽十中熱, 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太十陽十中 ,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膚中也。

太十陽十中 ,發十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十便已,洗然手足逆冷,小有勞熱,口前開板齒燥。若發其汗,惡寒則甚;加十溫十針,發十熱益甚;數下之,淋復甚。

上件 狀。

太十陽十之為病,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十陽十病,其脈浮。

太十陽十病,發十熱,汗出而惡風,其脈緩,為中風。

太十陽十中風,發十熱而惡寒。

太十陽十病,三四日不吐下,見芤,乃汗之。

夫病有發十熱而惡寒者,發於十陽十也;不熱而惡寒者,發於十陰十也。發於十陽十者七日愈,發於十陰十者六日愈。以十陽十數七、十陰十數六故也。

太十陽十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其經竟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十陽十明,使經不傳則愈。

太十陽十病,欲解時,從巳盡未。

風傢表解而不瞭瞭者,十二日愈。

太十陽十中風,十陽十浮而十陰十濡,弱浮者熱自發,濡弱者汗自出,澀澀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十熱,鼻鳴幹嘔者,桂枝湯主之。

太十陽十病,發十熱汗出,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以救邪風,桂枝湯主之。

太十陽十病,頭痛發十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太十陽十病,項背強幾幾,而反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本論雲∶桂枝加葛根湯)太十陽十病下之,其氣上沖,可與桂枝湯;不沖,不可與之。

太十陽十病三日,已發汗、吐、下、十溫十針,而不解,此為壞病,桂枝湯復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而治之。

桂枝湯本為解肌,其人脈浮緊,發十熱無汗,不可與也。常識此,勿令誤也。

酒客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傢,作桂枝湯,加濃樸杏仁佳。

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

太十陽十病,初服桂枝湯,而反煩不解者,當先刺風池風府,乃卻與桂枝湯則愈。

太十陽十病,外證未解,其脈浮弱,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十陽十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宜桂枝湯。(一雲麻黃湯。)太十陽十病,有外證未解,不可下之,下之為逆,解外宜桂枝湯。

太十陽十病,先發汗,不解,而下之,其脈浮,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解其外則愈,宜桂枝湯。

病常自汗出,此為榮氣和,衛氣不和故也,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病患臟無他病,時發十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愈,宜桂枝湯。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與承氣湯;其大便反青,此為不在裡故在表也,當發其汗,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其脈浮數,可復發其汗,宜桂枝湯。

傷寒,醫下之後,身十體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宜桂枝湯。

太十陽十病未解,其脈十陰十陽十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十陽十微者,先汗之而解,宜桂枝湯太十陽十病未解,熱結膀十胱,其人如狂,其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宜桂枝湯。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不可攻痞,當先解表,宜桂枝湯。

桂枝湯方∶桂枝 芍藥 生薑(各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十溫十服一升,須臾飲熱粥一升餘,以助藥力。十溫十覆令汗出一時許,益善;若不汗再服如前,復不汗後服小促其間,令半日許三服。病重者,一日一十夜乃瘥,當 時觀之。服一劑湯病證猶在,當復作,服之,至有不汗出,當服三劑乃解。

太十陽十病,發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惡風,小十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中加附子一枚,炮,即是。

太十陽十病下之,其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桂枝去芍藥中加附子一枚即是。

太十陽十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發十熱而惡寒,熱多而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再三發。其脈微緩者,為欲愈;脈微而惡寒者,此為十陰十陽十俱虛,不可復吐下發汗也,面色反有熱者,為未欲解,以其不能得汗出,身必當癢,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

桂枝(一兩十六銖) 芍藥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尖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十溫十服六十合。本雲∶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並為六十合,頓服。

服桂枝湯,大汗出,若脈洪大,與桂枝湯,其形如瘧,一日再發,汗出便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方∶桂枝(一兩十七銖) 麻黃(十六銖) 生薑(切) 芍藥(各一兩六銖)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十溫十服一升,日再服。本雲∶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二服,今人合為一方。

太十陽十病,發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則無十陽十也。不可發汗,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方∶桂枝 芍藥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十八銖) 生薑(一兩三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 大棗(四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十溫十服一升。本雲∶當裁為越婢湯、桂枝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

服桂枝湯下之,頸項強痛,翕翕發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十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方∶茯苓 白術(各三兩)

上,於桂枝湯中惟除桂枝一味,加此二味為湯,服一升小十便即利。本雲∶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術。

《千金翼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