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見第十七卷肺臟氣極門)。
治痼冷風,眩,寒中,手足冷,胃口寒,臍下冷,百病,五勞七傷。第一令人能食,二強盛,三益氣,四有子神驗方∶
大豆(三升半) 生地(十五斤取汁) 烏頭(一百五十枚)
上三味,以除日 咀烏頭,以酒一鬥半,和生地汁浸烏頭至破日絞去滓,納豆藥汁中,至除日出曝之,有汁更浸曝之,至汁盡藥成。初服從二豆起,可至二十豆,酒服之。有病空腹服,無病食後服,四時合,並得二月三月為上時,藥令人能食,益氣,強盛,有子,發白反黑,齒落重生,先病熱人不可服。
治心腹痼冷,百治不瘥方∶曲末(三升) 白術(五兩) 幹薑 桂心(各三兩) 川椒 吳茱萸?
上六味治,下篩,以米飲服方寸匕,日二。不過五劑,諸冷頓瘥,無忌,空腹服之。
治積年冷病方∶川椒(二兩) 香豉(一升)
上二味,搗椒為末,和豉更搗三千杵,丸如彈丸大,食前酒服七丸,日再。
治諸冷極,醫所不治方∶
馬藺子九升,凈治去土,空腹服一合,日三。飲及酒下之,服訖須臾以食壓之,取瘥乃止。
赤丸
治寒氣厥逆方。
茯苓 桂心(各四兩) 細辛(一兩) 烏頭 附子(各二兩) 射罔(如棗大一枚)
上六味為末,納真珠為色,蜜丸如麻子,空腹酒服一丸,日再夜一。不知,加至二丸,以知為度。(一方用半夏四兩而不用桂。)
半夏湯
治胸滿有氣心腹中冷方。
半夏(一升) 桂心(四兩) 生薑(八兩)
上三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一服七合,日三服。
生薑湯
十溫十中下氣方。
生薑(一斤) 甘草(三兩) 桂心(四兩)
上三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一服五合,日三服。
甘草湯
治虛羸 氣欲絕方。
甘草 五味子 生薑(各二兩) 人參(一兩) 吳茱萸(一升)
上五味 咀,以水四升,煮茱萸令小沸,去滓納藥,煮取一升六十合,分二服,服數劑
茱萸硝石湯
治久寒不欲飲食數十年 飲方。
吳茱萸(八合) 硝石(一升) 生薑(一斤)
上三味,以酒一鬥水解令得二鬥,煮藥,取四升,服二升,病即下,去勿更服也。初下如泔,後如污泥。若如沫滓,吐者,更可服。養如十乳十婦法。
大建中湯
治心胸中大寒大痛,嘔不能飲食,飲食下咽自知偏從一面,下流有聲,決決然。若腹中寒氣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而痛,其頭不可觸近方。
川椒(二合) 幹薑(四兩) 人參(二兩) 膠飴(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納飴,微火煮令得一升半,分三服。服湯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許,更服,當一日食糜,更服之。
大黃附子湯
治脅下偏痛發十熱,其脈緊弦,此寒也。當以十溫十藥下之之方。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 細辛(二兩)
上三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論曰∶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飲食,弦緊相搏即為寒疝。趺十陽十脈浮而遲,浮即為風虛,遲即為寒疝。凡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谷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
大烏頭湯
主寒疝繞臍苦痛發即自汗出,手足厥寒,其脈沉弦者方(仲景名二物烏頭煎)。烏頭大者五枚熬黑不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納白蜜二斤,煎令水氣盡得二升,強人服七合,羸人五合。一服未效,明日更服,每日隻一服,不可再也。
烏頭桂枝湯
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盡痛,灸剌諸藥不能治方。
秋幹烏頭(實中者五枚除去角) 白蜜(一斤)
上二味以蜜煎烏頭,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令得一升許,初服二合,不知,更進三合,復不知,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也。
桂枝湯方見傷寒門中(《外臺》方以水二升半煮桂,提取一升和蜜合煎一升許,服)。
論曰∶凡人患大熱皆須候脈,若大大熱者,不得一準方用十藥,皆準病用十藥。大熱不可那者,當兩倍三倍。大大熱者,乃至十倍用之,乃可制之爾。有人苦熱不已,皆由服石所致。
種種服餌不能制止,惟樸硝煎可以定之。(武德中有貴高人師市十奴十謂之金石凌非也,此方直用二硝寒水石、石膏可也,即不勞金) 有金者,貴高人所加也。
樸硝煎方
樸硝(一斤)芒硝(半斤) 石膏 金(各二兩) 寒水石(四兩,如無石鹽代之)
上五味先納二硝於八升湯中攪令消,以紙密封一宿,取清納銅器中,別搗寒水石、石膏,碎如豆粒,以絹袋盛之,納汁中,以微火煎,候其上有沫起,以箸投中。著箸如凌雪凝白急下瀉貯盆中,待凝取出,烈日曝幹。積熱困悶不已者,以方寸匕,白蜜一合和冷水五合,攪和令消,頓服之,日三,熱定即止之。
五石湯
治胃間熱,熱病後不除,煩悶,口中幹渴方。
寒水石 硝石 赤石脂 栝蔞根 龍骨 牡蠣 黃芩 甘草(各五分) 知母 石膏 桂心?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諸本隻有四石)。
竹葉湯
治五心熱,手足煩疼,口幹唇燥,胸中熱方。
竹葉 小麥(各一升) 知母 石膏(各三兩) 茯苓 黃芩 麥冬(各二兩) 人參(一兩半) 栝蔞根 半夏 甘草(各一兩) 生薑(五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鬥二升,煮竹葉、小麥,取八升,去滓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少分五服。
半夏湯
治胸中客熱,心一下煩滿氣上,大小十便難方。
半夏(一升) 生薑(八兩) 前十胡十(四兩) 茯苓 白術(各五兩) 杏仁 枳實(各三兩)人參 黃芩(各二兩) 甘草(一兩)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胸中大熱者,沉冷服之。大小十便澀者,加大黃三兩。一方用梔子仁二兩,為十一味。
承氣湯
治氣結胸中,熱在胃脘,飲食嘔逆渴方。
前十胡十 枳實 桂心 大黃 寒水石 知母 甘草(各一兩) 硝石 栝蔞根 石膏(各二兩)
上十味 咀,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熱氣手足心煩熱如火方∶
竹葉(二升) 枳實(三兩) 青葙子 白前(各一兩) 吳茱萸 黃芩(各二分) 栝蔞根 麥冬(各二兩) 生薑(六兩) 前十胡十(一作芍藥) 半夏(各五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地黃煎
治熱方。
地黃汁(四升三合) 茯神 知母 葳蕤(各四兩) 栝蔞根(五兩) 竹瀝(三合,一用竹葉) 薑汁 白蜜 麥冬汁 鮮骨皮(各二升) 石膏(八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諸藥,取汁三升,去滓,下竹瀝、地黃、麥冬汁,微火煎四五沸,下蜜、薑汁,微火煎,取六升,初服四合,日三夜一。加至六七合。四月五月作?
治積熱方∶
枳實 黃芩 大黃 黃連 芒硝(各二兩)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酒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一服。
治膈上熱方∶
苦參(十兩) 元參(五兩) 麥冬(三兩) 車前子(二兩)
上四味末,蜜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五丸,日二服。
細丸
治客熱結塞不流利方。
大黃 葶藶(各三兩) 香豉(三合) 杏仁 巴豆(各三分)。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日飲服二丸,以利為度。
治骨蒸羸瘦,煩悶短氣,喘十息鼻張,日西即發方∶
龍膽 川連 栝蔞根(各四分) 芒硝(二分) 梔子(十枚) 苦參 大黃 黃芩 芍藥 青葙子(各二兩)
上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二丸,日二,以知為度。(一方無苦參以下,隻五味)
(張 ?
治骨蒸方∶
天靈蓋如梳大,炙令黃碎,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起死人神方。
又方 水服芒硝一方寸匕,日二服,神良。